根据《反垄断法》第三条的规定,垄断行为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垄断协议是指两个以上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旨在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协同行为。根据横向和纵向的不同,可以将垄断协议分为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
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旨在排除限制相互竞争的协议。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纵向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买受人与出卖人之间一般不存在竞争关系)之间达成的对竞争造成排除、限制影响和作用的协议。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也称为滥用市场竞争优势,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其支配地位,从事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反垄断法》规定的经营者集中不仅指两个以上经营者合并形成一个更大的经营者,从而影响市场的结构和竞争状态,还指一个经营者通过特定行为取得对另外经营者部分或全部控制权,同样影响市场的结构和竞争状态。具体形式包括经营者合并、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以及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经营者集中形式并不意味着就是垄断行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营者集中是发展规模经济、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经营者通过市场竞争做大做强的重要表现。然而,过度的经营者集中,特别是影响市场结构和竞争状态,产生垄断的集中,也会导致或加强其市场支配地位,在一定范围内限制竞争,损害市场效率。因此,作为垄断行为的表现,经营者集中在客观上应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
与通常的行政执法概念相比,《反垄断法》规定的违法行为在类型和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垄断协议的违法行为不仅包括协议,还包括决定和其他协同行为;对于是否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需要采取合理分析的原则和方法(因为“没有正当理由”是法定的违法构成要素)。这恰恰表明了反垄断执法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这也是反垄断行政执法的突出特征。
垄断行为的分类,包括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同时介绍了垄断协议的横向和纵向分类,以及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和豁免情形。其中豁免情形需要满足法定正当性要求,并证明不会对市场竞争
垄断采购来源是否违法的问题,指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中国因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存在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反垄断法需同时规范这两种垄断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对于垄断价格的规定。其中指出,经营者不得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否则将面临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罚款等处罚措施。罚款金额视违法所得的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因此,价格垄断行为是违法的。
限制竞争协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主体以协议、决议或其他协同方式实施的排斥、限制或妨碍竞争的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限制价格竞争、限制市场供应、市场划分、联合抵制和限制转售价格等。垄断协议具有两个以上经营者共同实施、以排除竞争为目的的特征。纵向限制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