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反垄断法》第三条的规定,垄断行为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垄断协议是指两个以上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旨在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协同行为。根据横向和纵向的不同,可以将垄断协议分为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
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旨在排除限制相互竞争的协议。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纵向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买受人与出卖人之间一般不存在竞争关系)之间达成的对竞争造成排除、限制影响和作用的协议。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也称为滥用市场竞争优势,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其支配地位,从事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反垄断法》规定的经营者集中不仅指两个以上经营者合并形成一个更大的经营者,从而影响市场的结构和竞争状态,还指一个经营者通过特定行为取得对另外经营者部分或全部控制权,同样影响市场的结构和竞争状态。具体形式包括经营者合并、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以及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经营者集中形式并不意味着就是垄断行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营者集中是发展规模经济、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经营者通过市场竞争做大做强的重要表现。然而,过度的经营者集中,特别是影响市场结构和竞争状态,产生垄断的集中,也会导致或加强其市场支配地位,在一定范围内限制竞争,损害市场效率。因此,作为垄断行为的表现,经营者集中在客观上应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
与通常的行政执法概念相比,《反垄断法》规定的违法行为在类型和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垄断协议的违法行为不仅包括协议,还包括决定和其他协同行为;对于是否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需要采取合理分析的原则和方法(因为“没有正当理由”是法定的违法构成要素)。这恰恰表明了反垄断执法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这也是反垄断行政执法的突出特征。
反垄断机构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程序。首先介绍了调查的启动,包括反垄断执法机构和私人主体都有权启动调查,并对举报的保密措施进行了说明。接着详述了调查过程中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进入场所检查、询问有关人员、查阅复制资料、查扣证据和查询经营者账
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实施集中的后果。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有权采取多种措施,包括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资产、转让营业等,以恢复市场竞争状态。同时,违法经营者还可能面临罚款。文章还介绍了垄断竞争的产生原因,包括非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制度试点的持
自然垄断的定义、原因以及自然垄断行业的技术特征。自然垄断是由于资源条件集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原因形成的行业垄断现象。自然垄断行业具有显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关联经济效应、网络性、大量沉没成本以及市场集中度特别高等技术特征。同时,自然垄断行业的
限制竞争协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主体以协议、决议或其他协同方式实施的排斥、限制或妨碍竞争的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限制价格竞争、限制市场供应、市场划分、联合抵制和限制转售价格等。垄断协议具有两个以上经营者共同实施、以排除竞争为目的的特征。纵向限制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