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对垄断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垄断协议,又称为卡特尔,是指经营者之间达成或采取的旨在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其他协同行为。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利用其地位对市场进行不正当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
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也属于我国法律规定的垄断行为。
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也被我国法律所禁止。
垄断协议分为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形成的垄断协议。纵向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与下游交易相对人达成的垄断协议。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以下垄断协议:
禁止经营者达成固定或变更商品价格的垄断协议。
禁止经营者达成限制商品生产数量或销售数量的垄断协议。
禁止经营者达成分割销售市场或原材料采购市场的垄断协议。
禁止经营者达成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垄断协议。
禁止经营者达成联合抵制交易的垄断协议。
禁止经营者达成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以下垄断协议:
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价格的垄断协议。
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最低价格的垄断协议。
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如果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定正当性,即符合法律规定的豁免情形,这些协议则不受反垄断法禁止。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规定,具有法定正当性的情形包括:
经营者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目的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定正当性。
经营者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实行专业化分工的目的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定正当性。
经营者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目的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定正当性。
经营者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定正当性。
经营者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生产明显过剩的目的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定正当性。
经营者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目的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定正当性。
经营者达成的协议符合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也具有法定正当性。
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问题,包括在法律中市场份额对经营者市场地位的重要性,以及相关反垄断法对市场支配地位推定制度的规定。市场份额的推定依据具体情形而定,同时允许经营者通过事实进行反证。如果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能证明自身不具有支配地位,则不应认定
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及其职责划分。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包括国家工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商务部,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反垄断执法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不享有反垄断行政执法权,但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根据需要授权相应机构进行反垄断执法工作。此外,
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同法律属性、目的、内容、手段以及国家在调整相关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反垄断法属于公法范畴,旨在创造合法竞争的市场环境,主要调整市场构成,防止经济集中和滥用优势。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私法范畴,旨在规范市场秩序和保
垄断行为的分类,包括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同时介绍了垄断协议的横向和纵向分类,以及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和豁免情形。其中豁免情形需要满足法定正当性要求,并证明不会对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