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相关市场是判断经营者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前提。相关市场是指当事人在从事经营活动时的有效竞争范围,以及判断在相关当事人所经营的商品和服务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的场所。相关市场包括产品相关市场和地域相关市场。
关于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有三种方案:市场结果方案、市场行为方案和市场结构方案。经过反复实践,市场结构方案被优先采用。根据市场结构方案,如果一个企业在特定相关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那么该企业就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具体来说,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考虑经营者在相关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
考虑经营者对销售市场或原材料采购市场的控制能力。
考虑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
考虑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
考虑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
考虑其他与认定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因素。
我国《反垄断法》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制度及其适用原则作了规定。根据该法第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如果满足以下情形之一,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
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
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
根据该条第二款的规定,如果满足以上第二项和第三项的情形,但其中有的经营者的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那么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这被称为微量不计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对于垄断价格的规定。其中指出,经营者不得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否则将面临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罚款等处罚措施。罚款金额视违法所得的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因此,价格垄断行为是违法的。
反垄断法规定了三种垄断行为,即: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法规定,对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的涉嫌垄断行为,被调查的经营者承诺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可的期限内采取具体措施消除该行为后果的,
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必须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即确认涉嫌对象的市场范畴和确认涉嫌对象的市场支配地位。确定相关市场是判断经营者是否享有支配地位的前提。依据市场结构方案,一个企业在特定相关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分额,该企业就占有市场支配地位。该条第二款规
在《反垄断法》实施过程中,经营者认定也是垄断行为认定的先决问题。立法上规制的垄断行为,主要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三种,三种行为的实施主体都必须是经营者。因此,有必要将立法规定具体化,确立经营者认定的一般标准,用以指导《反垄断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