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相关市场是判断经营者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前提。相关市场是指当事人在从事经营活动时的有效竞争范围,以及判断在相关当事人所经营的商品和服务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的场所。相关市场包括产品相关市场和地域相关市场。
关于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有三种方案:市场结果方案、市场行为方案和市场结构方案。经过反复实践,市场结构方案被优先采用。根据市场结构方案,如果一个企业在特定相关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那么该企业就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具体来说,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考虑经营者在相关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
考虑经营者对销售市场或原材料采购市场的控制能力。
考虑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
考虑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
考虑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
考虑其他与认定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因素。
我国《反垄断法》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制度及其适用原则作了规定。根据该法第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如果满足以下情形之一,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
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
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
根据该条第二款的规定,如果满足以上第二项和第三项的情形,但其中有的经营者的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那么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这被称为微量不计原则。
《反价格垄断规定》中的价格垄断行为定义及其相关规定。价格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价格垄断协议、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使用价格手段排除限制竞争等。还讨论了价格垄断的危害,如导致资源配置失真、损害消费者权益并减少社会福利等。同时,对协同行为的认定及行业协
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实施集中的后果。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有权采取多种措施,包括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资产、转让营业等,以恢复市场竞争状态。同时,违法经营者还可能面临罚款。文章还介绍了垄断竞争的产生原因,包括非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制度试点的持
自然垄断的定义、原因以及自然垄断行业的技术特征。自然垄断是由于资源条件集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原因形成的行业垄断现象。自然垄断行业具有显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关联经济效应、网络性、大量沉没成本以及市场集中度特别高等技术特征。同时,自然垄断行业的
反垄断法规定了三种垄断行为,即: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法规定,对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的涉嫌垄断行为,被调查的经营者承诺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可的期限内采取具体措施消除该行为后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