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竞争法 > 反垄断法 > 垄断行为 > 哪些垄断行为被法律所禁止

哪些垄断行为被法律所禁止

时间:2024-12-09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0843
根据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规定,三种垄断行为被法律所禁止。一是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行为;二是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三是经营者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内容,请阅读下文进行了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您阅读愉快!

垄断行为的法律禁止

1. 垄断协议

垄断协议,也称为卡特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其他协同行为。垄断协议包括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

横向垄断协议

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 固定或变更商品的价格;
  2. 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销售数量;
  3. 分割销售市场或原料采购市场;
  4. 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5. 联合抵制交易。

纵向垄断协议

纵向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一般不具有竞争关系)之间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主要包括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协议和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协议。

2. 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其支配地位,从事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主要包括:

  1. 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
  2. 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3. 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
  4. 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只能与其制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
  5. 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6. 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

确定上述行为是否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应采取合理分析的原则。

3. 经营者集中

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是指一个经营者通过特定的行为取得对另一个经营者的全部或部分控制权。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经营者集中包括三种情形:

  1. 经营者合并;
  2. 经营者通过合同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3. 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能够对其他经营者产生决定性影响。

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集中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对集中的控制,防止出现过度的市场力量,从而导致排除、限制竞争的结果。为此,我国反垄断法借鉴国际上多数国家的做法,规定了经营者集中的事前申报制度。除将申报标准授权国务院作出规定外,对审查标准、审查应考虑的因素及审查程序做了规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垄断价格是否构成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对于垄断价格的规定。其中指出,经营者不得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否则将面临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罚款等处罚措施。罚款金额视违法所得的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因此,价格垄断行为是违法的。

  • 反垄断民事诉讼证明标准该如何构建

    反垄断民事诉讼案件的性质决定其适用的基本标准无疑是一般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不能仅因反垄断法所具有的公法性,而将其最低标准拔高至行政诉讼或刑事诉讼中的最低证明标准。但反垄断法的内容及其特征,使其案件成为有别于其他民商事诉讼案件的特殊民事纠纷案件,并在

  •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不同

    反垄断法属于公法范畴,主要是一种经济行政法,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私法范畴,主要是一种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调整的目的在于禁止限制竞争行为,创造进行合法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维护合法竞争的自由性,鼓励经营者积极参予市场竞争,保证经营者自愿参预市场竞争的机会

  • 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法规制

    如何在外资并购的浪潮中既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又维护国内企业以及国家的整体利益,反垄断法做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在外资并购的规制中有着关键性作用。外资并购的效应分析表明,其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它可能导致垄断,从而压制东道国的幼稚工业,控制东道国市场,破坏东道

  • 透视反垄断法宗旨与要点
  • 反垄断法总则是什么
  • 中国反垄断执行机构的设置存在哪些问题
反垄断法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