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发达国家制定了反垄断法,并根据国情制定了不同的干预合并的起始点。以美国为例,1914年颁布的克莱顿法是美国控制企业合并的重要法律。1976年,颁布的《哈特―斯科特―罗迪诺反垄断修订法》对克莱顿法进行了补充。该法规定了反垄断机构对合并进行实质性干预的基础。合并企业的销售额或资产超过1亿美元,被合并企业的销售额或资产超过1000万美元;合并企业至少要取得被合并企业15%的财产或股份,或者被取得的股份或财产至少达1500万美元。企业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合并,需要向联邦贸易委员会或司法部反垄断局进行申报。只有在当局未提出异议的情况下,合并方可实施。如果合并企业违反规定而实施了合并,将被征收罚款。
1. 界定相关市场
在判断一个合并是否对竞争产生限制性影响时,反垄断机构首要任务是确定相关市场,即确定竞争者。确定市场范围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产品市场和地域市场。
2. 相关市场的集中度
相关市场的集中度是指在一个特定市场或行业中,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掌握的生产程度。集中程度的衡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集中率和**芬达尔指数是两个主要的集中度衡量方法。
3. 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在合并案件审查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审查垂直合并是否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时,合并对竞争者关闭的市场份额被视为最重要的因素。
4. 市场进入障碍
在干预合并时,除了考虑市场集中度和合并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外,还要考虑市场进入障碍。即该合并是否会对其他企业进入市场形成障碍。
5. 经济效率
提高企业效率被视为豁免合并的理由之一。然而,必须在例外情况下才能豁免合并。
6. 破产因素
考虑合并中是否有一方面临破产威胁。
7. 国际竞争力
考虑外国企业参与竞争的情况。
8. 社会公益
在审查合并时,应考虑合并对整体经济的好处是否超过限制的坏处,或者合并是否具有显著的社会公共利益。
9. 其他因素
如市场行为的相互协调程度等。
了解国外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我国的反垄断立法。在我国,应根据我国经济实际情况,制定适用的企业合并构成垄断的认定标准。
垄断行为的分类,包括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同时介绍了垄断协议的横向和纵向分类,以及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和豁免情形。其中豁免情形需要满足法定正当性要求,并证明不会对市场竞争
垄断采购来源是否违法的问题,指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中国因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存在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反垄断法需同时规范这两种垄断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对于垄断价格的规定。其中指出,经营者不得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否则将面临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罚款等处罚措施。罚款金额视违法所得的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因此,价格垄断行为是违法的。
公司合并后原公司债权债务的处理办法。企业合并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合并后的公司需继承原公司的债权债务。公司法人变更时,原公司的债权债务由变更后的实体承担。公司债务一般由公司自行承担,法定代表人不需要承担,但如果法人代表以个人身份参与并导致公司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