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排挤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其他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为了排挤其他经营者而限制消费者购买其指定经营者商品的行为。这种行为限制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使得其他生产同类商品的经营者被排斥在特定市场之外,从而妨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为了维护竞争秩序和保护公平竞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明确禁止了这种滥用优势地位的限制竞争行为。限购排挤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限购排挤行为的客体是我国法律所保护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关系及公平竞争秩序,该行为强制安排他人与被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限制了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妨碍了其他经营者商品的自由流通,扰乱了公平竞争秩序。
客观方面表现为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经营者商品的行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列举了限购排挤行为的具体表现,包括限定用户只能购买和使用其附带提供的相关商品,而不能购买和使用其他经营者提供的同类商品;限定用户只能购买和使用其指定经营者生产或经销的商品,而不能购买和使用其他经营者提供的同类商品;强制用户购买其提供的不必要的商品及配件;以检验商品质量、性能等为借口,阻碍用户购买、使用其他经营者提供的同类商品;对不接受其不合理条件的用户拒绝、中断或削减供应相关商品,或滥收费用;以及其他限制竞争的行为。
限购排挤行为的主体包括两类:公用企业和其他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公用企业是指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邮政、电讯、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经营者。其他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是指在市场上不受制约、不必考虑竞争者或交易对手利益而行为的经营者。确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独占地位应综合考虑其市场份额、购销能力、金融能力、技术水平、与其他企业的关系以及其他企业进入该市场的障碍等因素。我国实施限购排挤行为的主体主要是公用企业。
主观方面要求行为者具有故意,并且具有排挤其他经营者的目的。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公用企业实施限购排挤行为通常是为了获取非法利益。公用事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化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公共利益性和不同程度的自然垄断性。由于公用事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基本生活,且不适宜自由竞争,一般由国家垄断经营。公用企业的垄断或限制竞争是由其公共性所决定的,也是为了公共利益服务的。然而,在长期的垄断经营中,公用企业往往不是以谋求社会公益为目标,而是利用垄断地位谋取私利,存在严重的官商作风。在垄断经营中实施限购排挤行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我国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来查处的十大典型案件中,有三例涉及公用企业的限购排挤行为。为了彰显公用事业的公益性,使其真正成为为大众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必须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方面,依法严厉查处公用企业的限购排挤行为和其他不法行为;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本位,树立公用企业为公众服务的态度,并适度引入竞争机制。
投标人在参与投标过程中应注意的要求和条件。包括资质要求、工期、签字章印、格式、表述一致性、施工组织设计和报价适应性等方面。投标报价要合理具备竞争性,同时投标文件应经过多人核对,确保完整、规范、语言严密。最后,投标文件的递交必须在指定时间和地点完成,否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法律专业术语解析,包括产业间和产业内的转型升级,转型方式的多样性,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升级以及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和方向。企业可以通过产业创新、股份制转型、科学管理、科技创新和合作联盟等路径实现转型升级,从而适应市场竞争和提升自
张某起诉黄某违反竞业禁止义务一案。黄某退股后仍从事物流经营业务,导致张某经济损失。经过庭审,法院判决黄某赔偿张某各项经济损失共计48万余元。竞业禁止义务指禁止相关人员从事与原单位有竞争的业务或成立同类企业。黄某未遵守协议约定,违反了竞业禁止条款。
无形资产拍卖的五个要素,包括垄断性、稀缺性、获利性、保留价和买方市场。垄断性和稀缺性影响无形资产的市场竞争力,获利性是竞买人的重要动机之一。合理制定保留价并进行买方市场调查对拍卖成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