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竞争法 >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 > 反不正当竞争法法规 > 关于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的思考

关于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的思考

时间:2024-04-13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1348

市场经济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应对

一、政府的干预作用维护竞争市场秩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等行为,这些行为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价格在市场资源配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加强反不正当竞争的立法势在必行。政府在维护竞争市场秩序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将公司与部门、地方行政机构分离,限制其利用关系资源进行市场交易,并清理企业代行的国家管理职能。此外,政府还应确认市场交易的法人资格,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创造条件,并发展城乡民间经济组织,提高市场经济的组织化程度。

二、建立健全反垄断法律体系

垄断行为破坏了竞争秩序,因此,需要政府制定反垄断法律来规范价格行为,减少或防止不规范价格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法律是调整价格行为、遏制不正当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原则性强,可操作性不强,主管机关在查处垄断案件时可能面临法律依据不明确的问题。因此,当前重要的是修改《反垄断法》,加强执法,增强价格法律法规的威慑作用和约束力。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社会价格活动的管理与监督。《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监督检查机关在调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的权力,但对于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如查封、扣押等权力以及搜查权等调查权力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政府应制定严密的、系统的规章制度,约束经济主体的定价行为。

三、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

我国现行立法对不正当竞争的规定主要散见于《民法通则》、行政法规和行政指导性文件,规制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为了遏制经营者实施不正当竞争的欲望,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提高经营者的违法成本。为此,需要树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念,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反垄断立法的终极目标。

另外,应引入对消费者的民事赔偿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规定了对垄断协议的行政和刑事处罚,但对于消费者受到损害时的赔偿没有相关标准。只有确立对消费者权益民事损害赔偿的相关标准,才能保障消费者缺失利益的弥补,实现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利益的平衡。

此外,需要确定明确的判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标准,增加执法的确定性。目前,虽然不正当竞争行为越来越多,但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判断标准,执法机关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导致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被认定,使违法者逃脱法律责任,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有必要确定明确的判断标准,为执法者提供明确的执法依据,使社会监督发挥作用。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二者虽在表面上看似存在冲突,但实际上追求的是相同的社会目标,即社会财富的增加。微软垄断案引发了关于知识产权在形成垄断中的作用以及在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的问题的思考。知识产权的取得意味着权利人取得了一种垄断地位,但当

  • 反垄断法中知识产权滥用的条款

    外资企业对反垄断法中知识产权滥用条款的关注和担忧。文章指出,外资企业在中国拥有明显的知识产权优势,可能因此受到反垄断法的关注。但反垄断法并非针对外资企业或其知识产权垄断地位,而是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只要不妨碍竞争,就不会

  • 商业秘密的保护与范围解析

    商业秘密的法律调整主要包括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民法通则、劳动法和公司法、以及刑法。合同法规定了在商业秘密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引进等方面,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保密条款,一方违约可要求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反不正当竞争法详细规定了商业秘密的定义

  • 试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本文认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的认识,应立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宗旨来考察。在这种情况下,行贿企业实施了不正当竞

  •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法律责任制度的改革
  • 商业诋毁行为会面临哪些法律责任
  •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审议亮点解读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