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商业行为,也被称为限制性商业条款,是指通过滥用市场力量的支配地位,限制进入市场或以其他方式不适当地限制竞争的行为,对国际贸易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及其经济发展造成或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我国在技术贸易方面起步较晚,对限制性商业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地区和国际条约的规定存在较大差距。
1. 从根本上遏制知识产权的滥用
知识产权的滥用需要受到知识产权法、民法和反垄断法的限制。然而,这些法律的限制都存在局限性,无法解决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全部矛盾,也无法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全部要求。因此,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规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调整手段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 完善我国对限制性商业行为的法律体系
禁止市场支配地位滥用制度是反垄断法的基本组成部分,属于结构性行为规制制度。将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结合起来,可以完善我国对限制性商业行为的有效规制。
3. 维护国际技术贸易市场的公平竞争
TRIPS协议规定,各国有权在其国内法中对可能构成对市场竞争不利影响的知识产权滥用进行规制。为了反对和禁止限制、妨碍正当竞争的垄断行为,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应该侧重在反垄断视野内对国际技术贸易中出现的限制性商业行为进行规制。
建立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对限制性商业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体系,可以实现我国与国际社会先进经验的接轨,维护我国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利益,保障国家经济的安全。同时,这一法律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遏制知识产权的滥用,弥补民商法调整的缺陷,完善我国对限制性商业行为的有效规制,以及维护国际技术贸易市场的公平竞争。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二者虽在表面上看似存在冲突,但实际上追求的是相同的社会目标,即社会财富的增加。微软垄断案引发了关于知识产权在形成垄断中的作用以及在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的问题的思考。知识产权的取得意味着权利人取得了一种垄断地位,但当
外资企业对反垄断法中知识产权滥用条款的关注和担忧。文章指出,外资企业在中国拥有明显的知识产权优势,可能因此受到反垄断法的关注。但反垄断法并非针对外资企业或其知识产权垄断地位,而是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只要不妨碍竞争,就不会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已有公司实施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在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内税收法案就规定,来自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利得可以按照长期资本利得而非普通收入课税,为此,一些公司引入了限制性的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但美国企业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大行其道还是在20
依法发行的证券可以进行交易,但并不排除法律根据证券的性质和其他情况,对某些证 券的交易作出限制性规定。经依法核准的上市交易的证券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必须采用公开的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公开的集中竞价,是所有有关购售该证券的买主和卖主集中在 一个市内公开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