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但法律并未明确规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保障条款。因此,《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了以下内容: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但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一旦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根据《劳动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劳动合同,劳动者加入用人单位,承担特定工种、岗位或职务的工作,并遵守所在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和其他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应及时安排被录用的劳动者工作,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并根据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保证劳动者享有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福利等权利和待遇。
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主体与其他合同关系的主体不同:首先,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特定性质的公民,不具备法律资格的公民和没有用工权的组织不能签订劳动合同;其次,劳动合同签订后,其主体之间具有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必须依法服从用人单位的行政管理。
根据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改革要求,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象包括:新招用的劳动者、原有的固定工以及原固定工身份的特殊人员。特殊人员指的是根据劳动部关于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和贯彻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的以下人员:一是存在劳动关系但未能履行劳动义务的特殊人员,例如用人单位的富余人员、长期放假的职工、长期被外单位借用的人员、带薪上学人员、长期病假人员、停薪留职人员、被派到合资、参股单位的人员;二是企业、事业单位的中共党委书记、厂长或经理、工会主席等。
根据劳动法律和法规的规定,需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包括:中国境内的企业法人、个体、合伙制非法人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特殊类型经济组织,如租赁经营(生产)、承包经营(生产)的企业等。
工伤赔偿中受伤职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证明的重要性。即使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就可以按照工伤赔偿标准进行赔偿。文章介绍了确认事实劳动关系的方法和有利证据,并明确了工伤赔偿标准是由用人单位按照相关法规支付费用。全文旨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
企业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及索赔途径。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企业拖欠工资应承担法律责任,并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以通过电话投诉、申请支付令、申请劳动仲裁和强制执行、要求加付赔偿金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女职工在怀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所享有的法律保护措施。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三期女职工提供特殊劳动保护和待遇。用人单位不得限制女职工的生育权,违反者需承担法律责任。对于因解除与三期内女职工劳动合同引发的争议,法院应维护女职工权益,要求用人单位支
企业裁员农民工的劳动争议解决途径。农民工可以选择协商、调解、投诉劳动行政主管机关、仲裁和诉讼等渠道解决劳动争议。同时,针对当前企业大幅裁员的情况,农民工应采取严格履行劳动合同、要求合法裁员和争取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等措施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