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但法律并未明确规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保障条款。因此,《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了以下内容: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但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一旦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根据《劳动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劳动合同,劳动者加入用人单位,承担特定工种、岗位或职务的工作,并遵守所在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和其他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应及时安排被录用的劳动者工作,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并根据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保证劳动者享有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福利等权利和待遇。
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主体与其他合同关系的主体不同:首先,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特定性质的公民,不具备法律资格的公民和没有用工权的组织不能签订劳动合同;其次,劳动合同签订后,其主体之间具有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必须依法服从用人单位的行政管理。
根据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改革要求,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象包括:新招用的劳动者、原有的固定工以及原固定工身份的特殊人员。特殊人员指的是根据劳动部关于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和贯彻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的以下人员:一是存在劳动关系但未能履行劳动义务的特殊人员,例如用人单位的富余人员、长期放假的职工、长期被外单位借用的人员、带薪上学人员、长期病假人员、停薪留职人员、被派到合资、参股单位的人员;二是企业、事业单位的中共党委书记、厂长或经理、工会主席等。
根据劳动法律和法规的规定,需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包括:中国境内的企业法人、个体、合伙制非法人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特殊类型经济组织,如租赁经营(生产)、承包经营(生产)的企业等。
劳动合同期满但签订的培训协议未完时,劳动者是否可以辞职的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如果服务期未到期,劳动合同应延长至服务期满。如劳动者违约辞职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服务期不影响劳动者正常的工资调整。
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文中详细介绍了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风险点,如未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将会面临的法律后果。合同内容包括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等。合同期限包括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需遵循试用期相关的
未签订劳动合同后辞职是否可以申请补偿金的问题。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辞职时可以申请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需支付二倍工资。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如何签订劳动合同,包括检查企业是否合法注册、确保劳动者与企业地位平等、使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
冯某与某公司劳动合同解除争议案例。冯某与该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后,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达成了一致协议,但之后冯某提出公司拖欠经济补偿。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审理,支持了冯某的请求。文章解析了《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并提醒用人单位在协议中注明经济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