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后,劳动者有权获得经济赔偿金作为经济上的补偿。经济赔偿金的计算包括原经济赔偿金和额外经济赔偿金两部分。
赔偿金的计算公式为:赔偿金 = 应得工资 * 25%。
赔偿总金额由直接经济损失和因获取商业秘密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两部分组成。
经济赔偿金的计算公式为:经济赔偿金 = 工作年限 * 月工资。
劳动合同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必备条款和协商约定。
根据《劳动法》第19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包括以下七项必备条款:
需要注意的是,双方当事人不得将法律规定的可以解除合同的条件约定为终止合同的条件,以避免出现用人单位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
劳动保障公益岗位合同解除的法律依据,包括劳动合同期满或出现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情形、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公益性岗位、以及劳动合同终止的其他情形等。在公益岗位上,劳动合同不适用关于无固定期限和经济补偿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规定。只有在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或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这两种特定情形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才能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违约金的设立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将被视为无效。双方在约定违约金时应遵守法律规定。
我国劳动法和《经济补偿办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支付经济补偿金。对于经济补偿金的性质,有三种主要的学说:劳动贡献补偿说、法定违约金说和社会保障说。然而,这三种学说都有一定的不足。劳动贡献补偿说与法定适用范围相矛盾,法定违约金说计算方式不符
根据劳动部《关于印发〈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应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者在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若工作时间不满一年,则按一年的标准发放。如果用人单位支付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