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2. 如果工作时间超过六个月但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支付经济补偿金。
3. 如果工作时间不满六个月,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4. 如果劳动者的月工资高于所在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金额按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支付,但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5. 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金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如果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则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如果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则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在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在计算离职经济补偿金时,以劳动者的实发工资或基本工资作为计算基数,从而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需要理解“工资”的含义。
根据劳动法,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国家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作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在实际操作中,劳动者的工资通常分为基本工资、应发工资和实发工资。基本工资是用人单位设定的底薪,通常不包括加班工资、津贴、补贴和福利待遇等。应发工资是指劳动者按照法律规定应当获得的全部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加班工资、奖金、津贴等。实发工资是劳动者实际每月收到的工资,通常会扣除一些费用,如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和所得税等,因此实际到手的工资通常比应发工资少。
劳动保障公益岗位合同解除的法律依据,包括劳动合同期满或出现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情形、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公益性岗位、以及劳动合同终止的其他情形等。在公益岗位上,劳动合同不适用关于无固定期限和经济补偿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规定。只有在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或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这两种特定情形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才能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违约金的设立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将被视为无效。双方在约定违约金时应遵守法律规定。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获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以内的部分,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超过这个数额的部分则需要按照相关
王先生是一名在北京的外企技工,他在该公司工作了5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经营不景气,王先生被裁员,并获得了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100000元。与此同时,王先生还与公司签订了竞业限制补偿协议,获得了竞业限制补偿金80000元,双方约定一次性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