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 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这三条标准涵盖了对“用人单位”、“劳动行为”和“劳动者”三个方面的考察。根据劳动法,用人单位必须是我国劳动法中所规定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而“劳动行为”是指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具体劳动并获得报酬的过程。同时,“劳动者”也必须具备合法的资格。(一) 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如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以及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 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 考勤记录。
(五) 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总结起来,劳动者应注意收集自己的收入凭证、与用人单位有关的身份证明、用人单位的招工材料、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实施管理的证明,以及其他可以作为旁证的证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用人单位的报销凭证和因公传递的电子邮件等也属于有效证据。总而言之,劳动者需要收集能证明自己在用人单位工作过的各种相关证据。发放工资记录在确认劳动关系中的作用。通过介绍劳动关系确认的条件和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说明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如何成立,以及工资记录的重要性。文章详细阐述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不同依据、适用法律、主体资格、关系性质以及工作实施和责任承
工地工资拖欠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维权途径。首先可以尝试与雇主协商解决,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仲裁或采取法律维权措施。投诉途径包括向劳动局和劳动仲裁委投诉。维权时需注意确认劳动关系、与雇主协商、及时搜集证据并申请劳动仲裁,如仲裁结果不满意
劳动者被辞退后的两种维权方式及其相应的法律效果。一种方式是接受被公司辞退的事实,另一种方式则是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并恢复双方劳动关系。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包括违法辞退的确认、经济补偿金的支付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法和工资
劳动争议的定义和分类,包括既定权利和要求新权利的争议。接着阐述了劳动合同纠纷的性质和起诉状,指出劳动者在维权前需确认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最后介绍了劳动争议的范围,涉及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等发生的争议,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