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劳务派遣用工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而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外企往往因为劳务派遣本身的优势,滥用劳务派遣的方式,将原本不应采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岗位也转为劳务派遣,以逃避用人责任。
其中,典型的滥用劳务派遣方式为“逆向派遣”,即劳动者原本就与用人单位存在直接的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为了逃避用人责任,强迫劳动者转变身份,与劳务派遣单位重新订立劳动合同,并由该派遣单位再将这些劳动者派回用人单位工作。通过逆向派遣方式建立的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劳务派遣用工关系。
在外企劳务派遣用工过程中,除了滥用劳务派遣的情况外,还存在同工不同酬、社保问题、女工权益保护等问题,甚至出现了虐待劳务派遣用工的现象。
首先,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可能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降低其忠诚度,增加员工队伍管理上的难度,甚至面临商业秘密泄露和业务风险,不仅无法节约成本,反而可能给企业造成更大损失。
其次,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不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技术素质。劳务派遣单位难以对分散在各个工作场地、具有不同技能、文化程度和岗位需求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从外企角度来看,也不愿意为非直属员工增加培训投入以提高其劳动技能。因此,劳务派遣可能成为外企的短视行为,不利于其长期发展。即便外企愿意为劳务派遣工投入培训成本,但由于双方不存在直接劳动关系,外企并不享有作为用人单位所应具有的部分权利。
最后,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如果劳务派遣工造成损害,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劳务派遣单位未及时为劳务派遣工办理工商保险,发生工伤后又无力支付高额工伤保险费用,用工企业要承担连带责任,替劳务派遣单位支付费用。更严重的是,如果劳务派遣单位倒闭或被撤销,用工企业则要承担所有对劳务派遣工的法定义务。
劳务派遣改变了过去人才的企业所有制,为用工单位提供了一种灵活、便捷的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用人机制。它不仅减少了用工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而且为用工单位搭建了“集天下优才为我用”的平台,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种用人方式对新型的高科技公司特别有利。对大型公司而言,只用不养、择优而用,可以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劳务派遣实行了用、管分离,人、编分离,从制度上切断了员工与用工单位的依附关系,使员工成为社会人。用工单位可以获得选人用人自主权,而员工可以获得弹性化工作机会。
劳务派遣改善了用工单位的劳动人事管理,实现了企业用人而不管人。用工单位采用劳务派遣后,劳务派遣机构承担了从人才招聘、筛选、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保险、发放工资直到日常管理等所有原本由企业办理的劳动人事管理工作。使用劳务派遣的单位可以摆脱烦琐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困扰,同时可以大幅压缩劳动人事管理部门,更适合企业的发展。
用工单位选择专业化的劳务派遣机构,可以依托其在劳动政策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随时为企业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健全和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违规操作和引发劳动争议的风险。
劳务派遣工合同未到期时的裁员处理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裁员是否合法决定了是否需要劳务派遣单位赔偿。同时介绍了劳务派遣的定义、优势以及被派遣劳动者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包括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工资福利待遇和政治权利等。
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后订立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书的事宜。协议中明确自劳动合同届满日起终止劳动合同,双方基于劳动关系的权利和义务随之终止,同时就最后工作日、财产返还、经济补偿金支付等进行了详细约定。协议还强调了劳务费用、保险费用等条款,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修正案对劳动合同法进行了修改,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严格限制劳务派遣用工岗位范围,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二是要求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必须进行行政许可,并提高了注册资本要求;三是强调维护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在发生房产纠纷后,当事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希望通过仲裁解决纠纷,需要事先签订有效的仲裁协议,或者购房合同中已经约定了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