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协议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它是用于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达形式。该协议可以解决应届毕业生户籍、档案、保险、公积金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协议在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后,用人单位正式接收后自行终止。
三方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不同。首先,三方就业协议书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三方的基本情况和要求。该协议的制定依据是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规和规定,有效期从签约日起至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止。而劳动合同受到《劳动法》和《合同法》的限制和保护。一些用人单位,如许多外企,在确定录用时要求与毕业生签订类似劳动合同的协议(在到用人单位报到前);而更多的用人单位则要求先签署“就业意向书”,毕业生报到后再签订劳动合同。其次,就业协议是三方合同,涉及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等三方,三方相互关联但彼此独立;而劳动合同是双方合同,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两方的权利和义务构成。第三,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仍然是学生身份,而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是劳动者身份。一旦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协议的效力应当丧失。如果劳动合同与三方协议附件内容存在矛盾,以劳动合同为准。
首先,要确保填写的用人单位名称与单位的有效印鉴名称一致,如果不一致,协议将无效。其次,在填写自己的专业名称时,要与学校教务处的专业名称保持一致,不能简写。
外企、合资企业和私企通常采用试用期,试用期的长度根据合同期限而定,可以为1至3个月不等,通常为3个月,但不得超过6个月。国家机关、高校和研究所通常采用见习期,通常为一年。
许多单位为了留住学生,会约束学生签订高额违约金。学生在协商中应该争取将违约金降到最低,通常不得超过5000元。然而,根据劳动法规定,“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除上述两种法律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因此,学生应该争取取消违约金的约定。
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协议是“格式合同”,但“备注”部分允许三方另行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为了防止用人单位承诺一套做一套,毕业生可以在备注栏中说明签约前达成的休假、住房、保险等福利待遇,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目前许多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率,强迫学生与熟人亲属签订“虚假”协议,这对毕业生来说是不利的,毕业生不应屈服。
学生在签订协议时,应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等用人单位填写完毕并盖章后,再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签证盖章。切忌自己填写完毕后直接到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要求盖章。这样做的后果是,单位在填写时,工资待遇等与之前承诺的大相径庭。学生却因为自己和学校都已经签字盖章,无力反驳。学生要么逆来顺受,要么被迫违约赔偿用人单位。
实习协议的内容。协议包括实习安排、实习期待遇、甲方权利和义务、乙方在实习期应遵守的规定以及其他事项。实习部门、岗位、时间和内容都有明确说明。同时,协议还规定了实习补贴、考核评价和保密要求等。实习期不构成劳动合同关系,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纠纷。
三方协议是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之间签订的一种协议,对签约的三方都有约束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必须签订学校统一发放的《高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其他就业协议书无效。就业协议的终止是在毕业生到单位报到、用人单位正式接收后自行终止。签订就业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需要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协议中规定了毕业生应按规定就业,如实介绍自己情况并了解用人单位的使用意图,按时报到。用人单位要如实介绍本单位情况并做好接收工作
签订三方协议后,如果毕业生不想去工作,可以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处理。违约会导致不良后果,如用人单位的工作付之东流、影响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以及对其他毕业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