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和辞职在法律上没有本质区别。根据以往的规定,离职通常指的是尚未丧失劳动能力的干部由于个人原因无法继续在用人单位工作,需要向用人单位提出离职申请,并经批准后办理离职手续,享受一次性的离职费待遇,同时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然而,并非所有情况下都会发放离职待遇。
对于因私出境定居的归侨、侨眷职工,如果不符合退休或退职条件,可以办理离职手续,并根据规定获得一次性的离职补助费。根据工龄的不同,每满1年工龄可以获得1个月的本人标准工资,对于工龄超过10年的职工,从第11年开始,每满1年可以获得1个半月的本人标准工资。然而,离职补助费的总额不得超过24个月的本人标准工资。根据国家劳动总局的规定,对于要求离职并在城镇寻找新职业的职工,离职后将不发放离职待遇。
在1983年4月9日发布的《全国整顿企业劳动组织工作座谈会纪要》(劳人计[1983]12号)之前,辞职的职工并没有生活补助费待遇。此后,辞职费的标准也低于离职费的标准。对于城镇职工,每满1年工龄可以获得相当于本人半个月标准工资的一次性生活补助费,最多不超过6个月的工资;对于返回农村的职工,每满1年工龄可以获得相当于本人1个月标准工资的一次性生活补助费,最高不超过12个月的工资。这种辞职费仅适用于原来的固定职工,而合同制职工则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执行。尽管最初的规定中离职适用于干部,辞职适用于工人,但后来的规定越来越模糊。随着劳动合同制的实施,这两种政策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少,但仍有一部分职工需要适用这两种政策。
自动离职和擅自离职的含义相同,都指劳动者未经通知随意离开工作岗位和单位的行为。这种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通常会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用人单位通常会追究该劳动者的责任。对于擅自离职的职工,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规定将其视为旷工并予以除名。根据国家规定,自动离职的劳动者不享受任何待遇。
根据法律规定,有以下5种情况下劳动者自动离职可以获得补偿:
自动离职工资的计算方法。首先,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员工不辞而别造成损失需承担法律责任,用人单位有权追究并要有损失证据。其次,单位应履行解除劳动关系的程序,避免风险。最后,用人单位应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工资,非法克扣或拖延支付需担责。在员工不辞而别的情况下
劳动者提前辞职的通知期限和工资问题。劳动者应按法律规定提前30天递交辞职报告,雇主不可因此克扣工资。单位压缩工资若是为了限制劳动者离职或作为押金则不合法。用人单位存在克扣、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时,劳动者可寻求劳动监察部门解决,并依法维权。《中华人民共和
关于个体经营者员工工伤赔偿问题的法律处理。主要介绍了工伤认定与赔偿的程序和标准,包括伤残等级的确定和待遇支付。同时,也阐述了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参保责任和工资计算标准等内容。对于个体经营者来说,了解这些法律处理方式和标准对于保障员工权益和企业发展非常重
公司口头解除合同后不发工资的情况下,劳动者如何维权的问题。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支付劳动者合法工资,如未支付则违法。劳动者可通过向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如仲裁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来维权。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工资支付暂行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