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可以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调解。申请可以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进行。对于口头申请,调解组织应当立即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调解劳动争议时,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引导,并帮助双方达成协议。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当在申请调解之日起三十日内结束调解。如果在期限内未能结束调解,则视为调解不成。
企业工会委员会参与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包括派员参加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工会的参与有助于化解矛盾、增强团结、促进生产,以及维护稳定。
对于工伤待遇问题,企业与当事人经协商一致,签订了调解协议并已部分履行。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是主要争议焦点。目前的法律规定并没有明确规定当事人自行调解达成的协议的性质。参考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包含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因此,当事人自行达成的调解协议也应具有合同效力。
在本案中,企业与邱某达成的工伤待遇协议并未违反强制性法规,因此是有效的合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经合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
我市一家企业成功调解涉外劳动争议案件的情况。该企业面对涉及外籍员工的劳动争议,积极采取调解措施,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最终实现了双方的和解。这一案例展示了企业处理涉外劳动争议的智慧和能力,对于解决跨国企业劳动纠纷具有借鉴意义。
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不断上升的现象,栖霞区人民法院分析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原因和特点,指出亟需调解立法支持。劳动争议涉及企业类型广泛,案件审理难度大,判决难执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出现滑坡趋势,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需要
成都市总工会与全国其他城市工会共同构建四级区域性劳动争议调处网络的过程和成果。通过成立职工维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工业集中发展区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构以及健全工会预警信息网络等措施,实现了对劳动纠纷的预防和解决,保障了劳动关系的
工伤调解并不是谁都可以的,工伤调解由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