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法规税法的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是个人的义务。劳动仲裁裁决属于司法执法范畴,而非行政执法。当法院判决企业支付工资时,企业必须按照判决书执行司法程序进行工资支付。同时,企业还必须遵守税务行政法规,在支付工资时代扣个人所得税。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同时执行司法法规和行政法规。
需要明确的是,司法执法不能替代行政执法。简单来说,法院可以判决支付工资,但税法规定了支付工资时需要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因此,法院和税务局是两个不同的部门,分别负责司法执法和行政执法。如果企业不支付工资,法院可以判决强制支付工资。如果企业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税务局有权根据相关规定执行“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的,由扣缴义务人缴纳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以及相应的滞纳金或罚款。”
国家税务总局提醒:因此,在一次支付数月工资时,应根据工资实际所属月份计算个人所得税,并经过主管机关审核。
仲裁庭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应在四十五天内结束裁决案件。如果案情复杂需要延期,可以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天。
以下情形的仲裁期限计算规定如下:
如果出现案件处理依据不明确的情况需要请示有关机构,或者案件处理需要等待工伤认定、伤残等级鉴定、司法鉴定结论、公告送达以及其他需要中止仲裁审理的客观情形,可以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中止案件审理,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一旦中止审理的客观情形消除,仲裁庭应当恢复审理。
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员需具备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等条件。调解程序包括听取双方陈述、疏导和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如未履行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若调解无果,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的内容,涉及案件信息、审理过程、申请人的诉求、被申请人的答辩、事实查明、证据确认、裁决结果等方面。裁决结果分为一裁终局和非一裁终局,并说明了裁决书的生效及司法救济方式。文章还提到了裁决书的使用说明,包括裁决书的签署、送达及执行等细节
冯某与某公司劳动合同解除争议案例。冯某与该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后,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达成了一致协议,但之后冯某提出公司拖欠经济补偿。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审理,支持了冯某的请求。文章解析了《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并提醒用人单位在协议中注明经济补偿
公司不支付工资的情况下,劳动者如何申请劳动仲裁及要求赔偿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无故扣留劳动者工资,如存在违法行为,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支付工资及经济补偿,并可要求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通过电话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权,包括要求单位补缴社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