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某些非民事权益纠纷案件所适用的特殊程序,与通常诉讼程序(包括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相对应。特别程序适用于两类案件:选民资格案件和非讼案件。
特别程序不同于适用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它是一审终审而不是二审终审。人民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自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得上诉。
特别程序原则上采用独任审判制。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依照本章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选民资格案件或者重大、疑难的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审理,其他案件由一名审判员独任审理。
特别程序的审限原则上为30日。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0日内或者公告期满后30日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但审理选民资格的案件除外。
在特别程序中,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目的是对一定的民事权利或者法律事实加以确认,而不是解决民事权利义务争议。在普通程序中,人民法院审理的目的是解决民事争议,通过审判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益。这两种诉讼目的不同,采用的诉讼形式也不同。因此,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在依照本章程序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发现本案属于民事权益争议的,应当裁定终结特别程序,并告知利害关系人可以另行起诉。
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特别审理是指处理发生争议职工一方在30人以上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特别仲裁庭进行审理的活动。
根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第7章的特别规定:
1. 仲裁委员会应在收到集体劳动争议申诉书后3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在受理决定的同时组成特别仲裁庭,并向当地人民政府汇报。特别仲裁庭由3名以上仲裁员单数组成。
2. 县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时,可将其受理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报请市(地、州、盟)仲裁委员会处理。
3. 特别仲裁庭处理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时,实行就地就近的原则,开庭场所可设在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或其他便于办案的地方。
4. 特别仲裁庭处理集体劳动争议案件,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15日内结束。如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经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15日。
5. 调解书或裁决书可以直接送达,也可以通过"布告"形式公布。
6. 特别仲裁庭处理集体劳动争议的结果要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这主要是考虑到职工一方当事人在30人以上的劳动争议一般来说比较复杂,处理不好容易造成社会不安定。因此,处理集体劳动争议应特别注意迅速、及时,取得当地人民政府的支持。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书的法律效力时间。调解书在当事人签收之日起生效,而裁决书则在送达后并不立即生效。当事人如对裁决书不服,可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否则裁决书将产生法律效力。仲裁裁决书和调解书的生效时间有所不同。
速裁程序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条件和限制,特别是被告人同意在速裁程序中的必要性。被告人需同意才能适用速裁程序,并需满足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等条件。被告人享有多项权利,如使用本民族语言、申请回避、自行辩护等。若在审理过程中发现不适用速裁程序的情况,将
特别程序的适用范围和特点。特别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特定非民事权益争议案件的特殊审判程序,其适用范围仅限于基层人民法院和特定案件类型,包括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公民失踪案件等。特别程序具有确认法律事实、无原告和被告、一审终审、审判组织特别以及不适用审判监督程
李某与劳服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李某在劳服公司工作期间,因工资福利待遇低及未参加社会保险等问题产生争议。案件分析涉及劳动仲裁时效和劳动保障监察时效的规定,以及不同观点对李某诉求的看法。最终,根据规定,李某的仲裁申请已超过时效,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