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的民航总局政策,航空公司必须对航班延误进行补偿,以保证乘客能够获得应有的补偿。此前的补偿指导意见并非硬性规定,导致乘客经常无法获得应有的补偿而投诉。
《国内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延误给予旅客经济补偿》政策于今年7月发布,旨在解决乘客在航班延误情况下无法获得补偿的问题。此政策已在北京首都机场试行数月,并于本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在此之前,民航总局于2004年发布了《国内航空公司航班延误补偿意见》,对各航空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补偿标准进行指导。然而,由于该意见并非硬性规定,一些航空公司在执行时有所打折扣。
根据《延误补偿》要求,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必须给予乘客补偿。补偿标准分为两种情况:4小时至8小时延误和8小时以上延误。具体补偿金额在100元至200元之间,各航空公司可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确定补偿标准。例如,4小时至8小时延误可以补偿100元、150元甚至200元,而8小时以上延误的补偿金额不得超过200元。
2004年7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发布了《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根据该意见,如果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长时间延误,乘客将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该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延误4小时以上、8小时以内的补偿标准以及延误超过8小时的补偿标准。航空公司可以通过现金、购票优惠券和返还里程等方式进行补偿。为避免造成新的延误,经济补偿一般不会在机场现场进行,航空公司可以通过登记、信函等方式进行补偿。机场应制止旅客采取过激方式影响航班正常运行,如“罢乘”和“占机”。具体补偿标准和方案由各航空公司自行制定。根据民航总局的计划,2004年国内所有航空公司都将制定并公布《旅客服务承诺》,其中包括航班延误补偿的具体标准和办法。
2010年,中航协向航空公司下发了《航空运输服务质量不正常航班承运人服务和补偿规范(试行)》,提出了新的补偿标准。
《航空运输服务质量不正常航班承运人服务和补偿规范(试行)》适用于国内运输过程中的不正常航班旅客服务,包括信息提供、航班服务、客票的退、改、签以及补偿等。补偿分为非承运人原因和承运人原因。前者包括天气、突发事件、空中交通管制、安检、旅客或公共安全等原因;后者包括航班计划、机务原因、航班调配、运输服务、机组等原因。
航班延误险的赔付范围与除外责任,航班延误时间计算方法和不赔付情况等问题。一般来说,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取消在赔付范围内,但恶劣天气导致整个机场关闭等情况除外。航班延误时间计算方法因航空公司而异,但通常按照从原定开出时间至替代工具出发时间或
公路运输损害赔偿的条件及相关注意事项。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当事人违反合同应承担赔偿责任。赔偿数额按《汽车货物运输规则》执行,包括限额赔偿和实际损失赔偿。保价运输中,保价金额与实际损失的差额不能作为违背公平原则的判断标准。合同中的公平原
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中关于航班取消、延误等相关情况的退票和赔偿规定。当航班取消、提前、延误等情况发生时,旅客有权要求退票,并且始发站应全额退款。同时,对于航班取消导致的损失,承运人应承担赔偿责任。乘客在维权过程中应注意搜集相关证据,包括
飞机取消航班后改签手续费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航空公司取消航班后,乘客改签不需支付手续费,相关费用由航空公司承担。航班延误的原因包括天气原因、航空公司自身原因、空中管制原因以及旅客个人原因。航空市场增长和节假日飞机使用频率增加也导致了航班延误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