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的民航总局政策,航空公司必须对航班延误进行补偿,以保证乘客能够获得应有的补偿。此前的补偿指导意见并非硬性规定,导致乘客经常无法获得应有的补偿而投诉。
《国内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延误给予旅客经济补偿》政策于今年7月发布,旨在解决乘客在航班延误情况下无法获得补偿的问题。此政策已在北京首都机场试行数月,并于本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在此之前,民航总局于2004年发布了《国内航空公司航班延误补偿意见》,对各航空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补偿标准进行指导。然而,由于该意见并非硬性规定,一些航空公司在执行时有所打折扣。
根据《延误补偿》要求,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必须给予乘客补偿。补偿标准分为两种情况:4小时至8小时延误和8小时以上延误。具体补偿金额在100元至200元之间,各航空公司可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确定补偿标准。例如,4小时至8小时延误可以补偿100元、150元甚至200元,而8小时以上延误的补偿金额不得超过200元。
2004年7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发布了《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根据该意见,如果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长时间延误,乘客将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该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延误4小时以上、8小时以内的补偿标准以及延误超过8小时的补偿标准。航空公司可以通过现金、购票优惠券和返还里程等方式进行补偿。为避免造成新的延误,经济补偿一般不会在机场现场进行,航空公司可以通过登记、信函等方式进行补偿。机场应制止旅客采取过激方式影响航班正常运行,如“罢乘”和“占机”。具体补偿标准和方案由各航空公司自行制定。根据民航总局的计划,2004年国内所有航空公司都将制定并公布《旅客服务承诺》,其中包括航班延误补偿的具体标准和办法。
2010年,中航协向航空公司下发了《航空运输服务质量不正常航班承运人服务和补偿规范(试行)》,提出了新的补偿标准。
《航空运输服务质量不正常航班承运人服务和补偿规范(试行)》适用于国内运输过程中的不正常航班旅客服务,包括信息提供、航班服务、客票的退、改、签以及补偿等。补偿分为非承运人原因和承运人原因。前者包括天气、突发事件、空中交通管制、安检、旅客或公共安全等原因;后者包括航班计划、机务原因、航班调配、运输服务、机组等原因。
一起关于海上货物运输险的争议案件。原告向被告投保货物,发现货物因海水浸泡出现大面积锈损,向被告索赔。被告以保单中的锈损免责条款为由拒绝赔偿。经过青岛海事法院审理,认定保单中的“锈*险除外”条款无效,并判决被告需赔偿原告货物损失,扣减部分金额后实际支付
保险条款的分类。保险条款可分为基本条款和附加条款两大类,前者是事先印制的关于保险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基本事项,后者是补充条款用于扩大或限制基本条款中的权利和义务。此外,根据对当事人的约束程度,保险条款还可以分为法定条款和任意条款。投保人在投保时必须遵
家庭财产两全保险合同的定义、组成和范围。该合同允许投保人通过缴纳保险储金的形式对家庭财产进行保险,并在保险期满后如数退还。合同包括主要条款、附加盗窃险条款、集体投保单和保险单。投保人需注意保险责任的范围、除外责任及索赔程序,以确保权益。
旅行平安保险条款的第一部分,包括保险合同的构成、保险责任以及责任免除。保险责任包括意外身故保险金、急性病身故保险金、意外残疾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以及遗体遣送费保险金。责任免除则列举了因投保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的犯罪行为等情形导致的事故不负责给付保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