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土地利用 > 土地使用权 > 土地使用税避税会有什么后果

土地使用税避税会有什么后果

时间:2024-03-18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882

土地使用税避税后果:逃税罪的刑事责任

第201条规定的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201条规定,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纳税人,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刑事处罚。这一条文明确了逃税金额和逃税比例作为刑事责任的两个必要条件。同时,逃税金额也是计算逃税比例的分子。从统一的标准角度来看,逃税比例的分子和分母应当一致。

逃税比例的分子和分母一致原则

根据逃税比例的分子和分母应当一致的原则,根据《刑法》第201条规定的逃税比例,分母应当为逃避纳税义务所属期即2015年的全年应纳税额,而不论其是否在2015年实际缴纳。如果逃避纳税义务的税额占该年实际发生纳税义务的10%以上,并且达到“数额较大”,则涉嫌逃避缴纳税款罪,应当移送公安部门处理。如果两个条件未全部满足,则无需移交刑事案件,只需对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理处罚即可。

土地使用税汇算清缴的逃税行为

逃避缴纳税款罪的涉嫌

土地使用税汇算清缴时进行虚假纳税申报、不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且金额巨大,可能涉嫌逃避缴纳税款罪。在计算逃避缴纳税款金额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时,稽查人员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应纳税额”是指在应缴未缴税款当期的实际应纳税额,2015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应纳税额发生在2016年,应当以2016年的实际应纳税额为分母计算逃税比例。第二种意见认为“应纳税额”是指逃避纳税义务所属期发生的纳税义务金额,应当以2015年所属期A企业实际发生的纳税义务金额为分母计算逃税比例。

知识延伸:个人所得税和国家税收

国人为国家缴纳的税款

只要国人在消费,就是一直在为国家缴纳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我国税收体系以货物税为主,个人所得税仅是少量的补充。根据财政部2013年数据,个人所得税仅占税收总收入的5.8%。因此,我国的国家财力并不依赖于个人所得税。无论我们是否缴纳过个人所得税或缴纳多少,从道义上和法律上讲,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没有对国家的欠缺。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犯罪的适用对象

我国只有官员存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犯罪,而对于普通自然人而言,并不存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问题。即便是普通自然人拥有大量现金资产且未纳税,税务机关也不能强制要求其说明资产来源,自然人有权保持沉默。税务机关只有在掌握相关证据并证明存在逃税嫌疑的情况下,才能强制要求自然人缴纳个人所得税。

税收的本质和逃税罪

税收从本质上来讲是自然人对国家的债务,只要及时缴纳,曾经的拖延乃至隐匿并不构成犯罪行为。只有当税务机关强制要求缴纳而自然人仍然拒不缴纳时,才构成犯罪,也就是《刑法》第201条所规定的逃税罪。因此,只要自然人按时缴纳相关税收,就不会犯有逃税罪的问题。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土地被征收农民的权利

    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的权利。农民拥有维护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预征知情权、调查结果确认权等权利。同时,政府有义务公告征地批复结果、土地补偿方案等。在征地过程中,农民有权对补偿标准提出异议,拒绝未全额支付补偿费的政令,并对违法占用土地行为进行举报。

  • 光伏电站的土地使用税问题

    光伏电站的土地使用税问题。首先介绍了土地使用税的概念和相关国家法规,然后详细阐述了不同城市级别的土地使用税的税额。接着,文章指出光伏电站需根据所在地区缴纳相应的土地使用税,并介绍了光伏电站的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最后,文章总结了光伏电站需缴纳土地使用税

  • 承租土地由谁缴纳土地使用税

    土地使用税是指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对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征收的一种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包括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个人。这意味着土地实

  • 住宅楼和商用楼缴纳土地使用税的要求有哪些

    房地产企业开发的项目既有住宅楼也有商业用房,请问:1、该房地产企业预售前、预售后如何缴纳土地使用税?商用楼是否缴纳土地使用税?所以贵地产公司应该对已售出和未售出的商品占用的土地面积分别做以详细的备案,以便详细核算和缴纳土地使用税。

  • 土地使用税交到什么时候
  • 改变用途土地使用税怎样征免
  • 土地使用税实际使用人在哪些情况下应缴纳
土地利用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