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是某车站的一名员工,他在2009年7月的一天早早来到车站准备接班。由于离家时太早没有吃早饭,他向同事借了一辆摩托车外出吃饭。然而,在行驶途中,摩托车撞到路边桥梁防护墩后翻倒,导致王*林受伤。王*林被送往医院,经诊断发现他身体多处骨折,头部软组织和脊髓也受到损伤。随后,王*林向社保局提起工伤认定申请,社保局认定其受伤为工伤。然而,用人单位不服并提起行政复议,社保局维持了原来的认定。
用人单位随后向法院提起诉讼,一审法院维持了社保局的工伤认定。用人单位不服并提起上诉,请求乌市中院重新审理此案。
乌市中院在审理中发现,王*林所工作的车站每天提供两顿饭,就餐时间分别为12时30分和20时30分。
乌市中院认为,王*林事发当天早晨到达工作地点后,该车站早上开饭时间是12时30分。王*林在早晨9时接班前外出吃饭虽然不是工作内容,但是其出外就餐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也是完成工作的前提条件,并与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乌市中院认定王*林遭受事故属于工作原因。
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目的,即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乌市中院认为王*林的伤害应当被认定为工伤。
因此,乌市中院维持了一审判决,不支持用人单位的上诉请求。
乌市中院的杜法官指出,根据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工伤可以认定为10种情形之一,同时也列举了3种不能认定为工伤的情形。然而,现实生活中职工伤亡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可能一一列举。因此,在探寻立法目的和全面把握立法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件事实,对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的认定应当视为工伤。
此外,对于职工伤亡原因的复杂性,对于“工作原因”不能狭义理解,否则将无法充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应适当放宽对“工作原因”的把握标准,不仅局限于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还需结合个案因素,从职工受到伤害的原因与工作的紧密程度和联系程度进行判断。
结合本案,王*林是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由于他所工作的车站早晨9时前不提供早餐,而车站附近也没有可供就餐的地方,因此王*林早晨9时接班前外出吃饭是基于工作环境的需要,以解决生理需求。这符合常理,也是他从事工作的必需,并与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职工因从事工作解决必要的生理需求而遭受事故伤害,可以视为“工作原因”。
工伤认定流程和工伤保险制度的相关内容。员工受伤后需提交病例复印件,并由单位在一个月内申请工伤认定,若单位未申请,员工可在一年内申请。员工治疗及休息期间,单位需按月支付工资。员工在治疗完毕或劳动能力鉴定结束后可申请工伤待遇。同时,介绍了工伤保险的定义、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虚假材料时的处理措施,以及已满60周岁工作受伤的员工是否能认定为工伤的问题。对于提供虚假材料的申请人,社保行政部门会采取责令改正、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等措施。对于已满60周岁的员工,虽然与公司建立的是劳务关系,但如果在工作期间受伤,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工伤认定的时限、工伤认定申请的相关内容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工伤认定的七种情形。社保行政部门应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的60日内作出决定,对于特殊情况,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退休员工、外出学习休息期间受伤
工伤赔偿的法定程序及时间。从申请工伤认定到获得赔偿一般需要一年左右,包括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赔偿三个主要步骤。如果发生争议,可能需要通过诉讼程序解决,时间会更长。工伤治疗期间,劳动者应按程序及时咨询和申请,有助于更快获得赔偿。同时,文章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