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0日,某机械厂因未参加年检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但仍继续进行生产经营。同年9月22日,王某开始在该机械厂工作。10月17日上午,王某在车间维修机器时,因同事错误操作导致其左手受伤。机械厂立即派人将王某送往医院住院治疗,并承担了全部医疗费用。经鉴定,王某被认定为九级劳动功能障碍,无护理依赖。双方就赔偿问题产生争议,王某向当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机械厂给予赔偿。经过开庭审理,仲裁委员会最终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裁决机械厂按照九级工伤赔偿标准给予王某一次性赔偿。
在仲裁庭合议期间,关于如何适用法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根据事实,机械厂因未参加年检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属于非法用工单位。王某在该单位受伤,属于非法用工伤亡。根据国务院授权劳动保障部制定的《非法用工伤亡一次性赔偿办法》,应当适用该办法裁决。
根据事实,机械厂因未参加年检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属于非法用工单位。王某在该单位受伤,属于非法用工伤亡。根据《非法用工伤亡一次性赔偿办法》规定的赔偿标准,裁决的赔偿数额明显低于同等级别的工伤待遇。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63条的限制性规定,赔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因此,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处理此案。
首先,根据案情寻求适用法律。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63条和《非法用工伤亡一次性赔偿办法》的规定,非法用工单位是指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本案中,机械厂因未参加年检于2009年5月10日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但仍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故机械厂系法律规定的非法用工单位。机械厂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后,王某在该厂工作时受伤,故王某的受伤属非法用工伤亡。机械厂虽然不是合法用工主体,但王某在被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的企业工作时受伤,有权得到其赔偿。
其次,比较办案依据的效力层级。《非法用工伤亡一次性赔偿办法》是劳动保障部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63条第1款授权制定的,其效力当然低于《工伤保险条例》。因此,依据《非法用工伤亡一次性赔偿办法》计算出的一次性赔偿金与《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不一致时,就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第63条“赔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的限制性规定。从法律效力来看,本案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
再次,应通过办案实现立法意图。非法用工伤亡实质属于工伤的范畴,非法用工单位的受伤职工应享受不低于合法用工单位职工的工伤待遇。《工伤保险条例》第63条中的限制性规定和《非法用工伤亡一次性赔偿办法》的立法意图,至少有两个:一是保护非法用工单位受伤职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因其在非法用工单位工作而获得更低的伤残待遇;二是鼓励和引导用工单位依法登记、办理营业执照和年检,规范市场秩序,打击非法用工,进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从实现立法意图的角度来看,本案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
综上所述,仲裁委员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按照九级工伤赔偿标准作出的仲裁裁决是合理合法的。
地域管辖及其异议的处理程序的重要性。文章指出,争夺法院管辖权可能影响案件审理结果,我国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但存在级别管辖方面的不足。为确保公正审判,应重视地域管辖及其异议的处理程序,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保障当事人的上诉权利,并加强对级别管辖的监督。摘要
再审的定义和程序,再审是对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进行重新审理的活动。再审可以由本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提出。对于刑事案件再审是否开庭审理取决于具体情况,某些再审案件需开庭审理如第一审程序审理的案件等,而其他一些情况可以不进行开庭审理
或裁或审制度以及一裁终局制度的相关内容。前者尊重当事人选择争议解决途径的权利,仲裁协议排除法院管辖权,但特定情况下法院仍有权审理案件。后者则规定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产生法律效力,不可再向法院起诉或复议,但符合法律规定的撤销情形时可申请审查核实。
宋女士在公司除草期间中暑,被认定为工伤并裁定单位赔偿的案例。宋女士因中暑导致劳动能力功能障碍程度为八级,留下后遗症,要求单位支付工伤待遇、医疗费用等共计六万多元。尽管中暑事件经常发生,但享受中暑工伤待遇的人数很少,部分原因在于职工和用人单位对工伤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