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民间借贷纠纷属于合同纠纷,其管辖法院应当是合同履行地的法院。因此,民间借贷纠纷的管辖法院应当是借贷合同履行地的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于1993年11月17日发布。
根据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函件鲁高法函〔1993〕44号,《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请示》已经收悉。经过研究,现予以答复如下:
合同履行地是指当事人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的地点。借款合同是一种双方都有义务的合同,其标的物是货币。贷款方和借款方都应根据合同约定分别承担贷出款项和偿还贷款及利息的义务。贷款方和借款方所在地都是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的地点。根据借款合同的约定,贷款方应该先将借款划出,这样就履行了贷款方应承担的义务。因此,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否则应当确定贷款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以上是答复。
诚信缺失是导致民间借贷纠纷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当事人在借款之前就明知道自己没有偿还能力,但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得不借款;还有一些当事人根本没有按照借款时的约定使用借款,他们的目的是将借来的钱以更高的利率转借给他人,从中获得利差;还有一些当事人为了骗取出借人的借款,在订立借款协议时故意约定自己无法按期履行还款义务的还款期限。这些人在借款后或以各种理由推托不主动偿还,或者根本没有偿还能力,根本没有打算偿还,或者失去联系,无法追偿,导致了以诚信为基础的民间借贷陷入混乱。
高额利息是诱使出借人借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审理中发现,很多当事人在借款时所签订的借据金额比实际获得的现金要高得多。例如,张某向李某借款,为了使李某同意借款,张某同意为8000元的借款写10000元的借据,在签订借据的时候就支付了2000元的利息,利息非常高,并且存在利滚利的现象。而出借人只考虑以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方式获取高额利润,没有考虑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导致本金和利息都无法得到偿还,只能诉诸法院。
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审判人员告知原告在签订借款协议之前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应的担保或抵押物。一部分当事人表示不知道这一点,但更多的当事人知道,但出于朋友、亲戚关系,或者面子问题、听信花言巧语,或者接受小恩小惠等原因,不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人、担保财产或者与借款金额相当的抵押物。这就使得相应的借款失去了保障,还款也失去了约束力,借款人不按时、足额归还借款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情况。
1、处理原则。根据《合同法》第211条的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2、无息推定原则。即对当事人在借款合同中对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应当推定确认借款人不必向贷款人支付借款利息。
3、合理利率原则。合同法第211条规定的自然人之间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是对原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公民之间借款问题司法解释在立法上的确认。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对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4、不保护复利原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和《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都明确规定: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以谋取复利。
债权人追债的法律问题,包括诉讼时效、债权主张的要求和民间借贷利率的限制等方面。同时介绍了债权人追债的三种方法:和解法、调解法和仲裁法。债权人需注意诉讼时效和债权主张的要求,同时民间借贷的利率也受到一定限制。追债方法包括和解、调解和仲裁,其中仲裁法更有
买卖合同纠纷的管辖法院和买卖合同的管辖法院选择的相关问题。首先介绍了买卖合同纠纷管辖法院的选择条件,包括协议管辖的范围、协议选择管辖的法院范围、协议管辖的限制等。然后介绍了合同纠纷的管辖原则,包括商品合同纠纷管辖权确定和各类合同纠纷的地域管辖规定等。
转账凭证过三年是否会失去诉讼时效的问题。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主张权利的时效为三年,超过三年则可能失去诉讼时效。文章还介绍了民间借贷的原则和特点,包括合约行为、实际支付、标的物所有权和利息约定等。
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管辖地确定方法,包括法定管辖地和协议管辖地两种情况。法定管辖地包括被告住所地和合同履行地,其中合同履行地通常为贷款方所在地。当事人也可以在书面合同中约定管辖地,但需遵守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