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主权限制
协议管辖的实施受到国家主权理论的限制。诉讼一直被认为是公法领域的制度,国际主权之于司法管辖权被称为司法主权。协议管辖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得不到各国普遍认可也正是因为它被认为是侵犯了一国司法主权的行为。但是,现今国际私法中得到普遍承认的协议管辖制度,并非排斥胜协议管辖。对于一个特定案件,根据国际私法原则存在数个享有管辖权的法院,当事人通过协议选择其中一个法院作为优先具有管辖权的法院,但并不排除其他法院的管辖权。在这种情况下,协议管辖并不构成对一国司法主权的侵犯。然而,协议管辖也不得违反一国关于专属管辖的规定。
2. 公共秩序限制
国际民事诉讼的协议管辖还必须考虑一国的公共秩序。协议管辖一旦侵犯到一国的公共秩序,即侵犯了一国的既存利益,那么,将得不到承认。
3. 现代国际法和国际私法理论的限制
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受到现代国际法以及国际私法理论的限制。现行国际私法理论将法律关系分为各个不同部门,协议管辖并不能适用于国际私法的所有领域。最初,协议管辖只在契约领域可以使用。即使在现代社会,某些领域仍不允许协议管辖,但各国的规定有所不同。
协议管辖又称合意管辖或者约定管辖,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合同纠纷或者财产权益纠纷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以协议的方式选择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管辖法院。
1. 与现代法律制度契合
协议管辖的可适用性主要体现在其与当代现代法律制度的契合之上。协议管辖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基础,尊重当事人合意选择的管辖法院,恰与现代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主义倾向相适应。
2. 基于现实基础和发展趋势
协议管辖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现实基础的。经过漫长的实践和国际私法理论的发展,协议管辖作为一种建立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基础上的国际私法制度,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3. 便利纠纷解决的后续处理
协议管辖选择的法院是当事人在事前或事后协商达成的结果,这种协商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是当事人意思的体现。在协议管辖下,到处诉讼、平行诉讼的状况鲜少出现,增强了当事人对诉讼管辖法院的可预见性,同时也节约了司法资源,并且提高了判决的执行率。
总而言之,承认协议管辖是解决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冲突的重要原则之一,应当予以扩大。
有效的协议管辖条件,包括纠纷范围限定为合同纠纷引发的诉讼、法院选择需与合同有实际联系且从五类管辖法院中选择、适用范围限定为第一审民事案件、不能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以及必须是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的书面协议。
解决合同争议的不同措施。首先,当事人应尝试通过协商或第三方调解解决争议。若无效果,可根据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进行仲裁解决。若无仲裁条款或协议,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货物买卖合同争议,诉讼或仲裁期限为四年。此外,对于特定合同类型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等,
现代国际商事仲裁中机构的多样性及其受案范围的问题。不同仲裁机构受理案件的范围有所差异,包括国际案件、国内案件以及特定领域的争议。受案范围对仲裁机构的管辖权至关重要,法院在决定是否强制执行仲裁协议和裁决时也会考虑此问题。此外,中国仲裁制度的演变也涉及受
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和要求。协议管辖仅适用于合同纠纷中的第一审案件,要求采用书面形式,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法院。当事人必须在原告住所地、被告住所地、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标的物所在地中选择其一,不能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协议管辖条款独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