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协议管辖的规定,只有第一审民事案件可以适用协议管辖。当事人在协议时只能约定一审的地域管辖,不能变更级别管辖。如果将应由基层法院管辖的诉讼约定由中级法院或高级法院管辖,或者相反,将违背民事诉讼法关于审级规定,导致审级混乱。
协议管辖只适用于非专属管辖的诉讼。对于专属管辖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3条规定,特定案件由特定人民法院专属管辖。例如,不动产纠纷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港口作业纠纷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继承遗产纠纷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由于专属管辖是根据诉讼标的的特殊性确定的管辖,具有强制性,当事人不得通过协议改变。
协议管辖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4条的规定,口头形式约定管辖法院的约定是无效的。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2015年2月4日开始实行的《民诉法司法解释》第30条,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的书面协议包括书面合同中的协议管辖条款或者诉讼前以书面形式达成的选择管辖的协议。这意味着,现行司法解释并不强制要求在书面合同中约定管辖法院,同时也允许当事人在合同之外达成的管辖协议。
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第34条的规定,协议管辖的范围已从“合同”扩大至“合同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因此,涉及物权、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引发的民事纠纷也可以适用协议管辖。但是,与人身密切相关的婚姻、收养、监护、继承纠纷等案件仍不允许适用协议管辖。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合同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国际私法中的协议管辖制度。协议管辖是当事人通过协议约定由某国法院受理因特定法律关系产生的争端的制度。其效力分为直接效力和间接效力。协议管辖的本质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是对选法自由的补充。它对法院和当事人都有重要意义,能避免管辖权冲突,实现诉讼的公平和效
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在行政诉讼案件中的关系和冲突。地域管辖遵循了原告就被告原则,体现了两便原则的精神内涵,便于群众诉讼和法院行使审判权。然而,在实践中,原告就被告原则也存在一些冲突,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特殊性和公正审判原则,适当调整应用。
确定级别管辖的依据及规定的重要性,包括案件性质、繁简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文章还提及管辖权异议的重要性,以及地域管辖和异议处理的法律依据。目前存在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报告等问题,规范级别管辖成为最高法院关注的问题。
有效的协议管辖条件,包括纠纷范围限定为合同纠纷引发的诉讼、法院选择需与合同有实际联系且从五类管辖法院中选择、适用范围限定为第一审民事案件、不能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以及必须是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的书面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