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协议管辖的规定,只有第一审民事案件可以适用协议管辖。当事人在协议时只能约定一审的地域管辖,不能变更级别管辖。如果将应由基层法院管辖的诉讼约定由中级法院或高级法院管辖,或者相反,将违背民事诉讼法关于审级规定,导致审级混乱。
协议管辖只适用于非专属管辖的诉讼。对于专属管辖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3条规定,特定案件由特定人民法院专属管辖。例如,不动产纠纷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港口作业纠纷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继承遗产纠纷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由于专属管辖是根据诉讼标的的特殊性确定的管辖,具有强制性,当事人不得通过协议改变。
协议管辖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4条的规定,口头形式约定管辖法院的约定是无效的。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2015年2月4日开始实行的《民诉法司法解释》第30条,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的书面协议包括书面合同中的协议管辖条款或者诉讼前以书面形式达成的选择管辖的协议。这意味着,现行司法解释并不强制要求在书面合同中约定管辖法院,同时也允许当事人在合同之外达成的管辖协议。
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第34条的规定,协议管辖的范围已从“合同”扩大至“合同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因此,涉及物权、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引发的民事纠纷也可以适用协议管辖。但是,与人身密切相关的婚姻、收养、监护、继承纠纷等案件仍不允许适用协议管辖。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合同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公安局地域管辖范围的原则及相关规定。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确定地域管辖权,刑事案件一般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管辖,若居住地更为适宜,也可由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在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时,由最初受理或主要犯罪地公安机关管辖。对于管辖不明确或有争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
行政诉讼中的共同地域管辖情况。包括经过复议的案件、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以及不动产涉及到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各级法院的管辖范围和行政案件的管辖原则。在多个法院有管辖权时,原告有权选择其中一个法院提起诉讼
因环评原因导致企业拆迁补偿金额过低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包括企业可申请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市、县级人民政府应给予的补偿内容,以及补偿决定的程序和管辖法院的确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征地拆迁纠纷案件的地域管辖设立目的。
地域管辖的一般原则,根据法律规定,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案件一般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但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如不在国内居住的人的身份关系诉讼、在国外结婚定居的华侨的离婚案件等。不同情况下,管辖法院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为了确保案件得到公正、高效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