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称,2001年6月,中国大连某渔业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渔业公司”)作为托运人委托被告某船务公司运输了原告承保的被保险人(收货人)日本**哈公司的冻蟹肉,共三个集装箱。被告某船务公司签发了以自己为承运人的提单。随后,被告某船务公司以托运人身份向被告某集装箱公司订舱,后者也出具了以自己为承运人的提单。货物到达目的港后,发现其中一个集装箱(NO.CZXU9600079)出现货损。经日本海事鉴定协会检验,确定损失金额为23121582日元。原告仔细核对后确认了上述损失,并根据保险单进行了赔付。被保险人**哈公司还向原告出具了权益转让书,原告依法取得了代位求偿权。
由于几方被告不同意赔偿原告上述款项,原告将此诉至法院,请求判令两被告连带赔偿原告货物损失共计23121582日元及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同币种利息;连带支付原告支付的相关公证认证费110000日元和翻译费;并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被告某船务公司辩称,原告无法证明其已获得法定的代位求偿权,因此不具备诉权。被告某船务公司还声称,货物损失是由于经过谨慎处理后仍未发现的船舶潜在缺陷造成的,承运人应当免责。造成货物损失的集装箱是由中国**市甘井子区东升货运代理行(以下简称“**货代行”)提供的,因此货损责任应由**货代行和实际承运人被告某集装箱公司承担。此外,关于货损价值的计算标准没有法律依据,原告在举证期限后提供的证据不应被法院组织质证。被告某船务公司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被告某集装箱公司辩称,该公司并非承运人或实际承运人,而只是船舶的期租人。被告某集装箱公司声称,其与收货人和原告之间不存在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关系。被告某集装箱公司还表示,货物损失是由于集装箱本身固有的缺陷造成的,集装箱被视为货物的外包装,因此集装箱问题不应由承运人或实际承运人承担责任。被告某集装箱公司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为支持其诉讼请求,原告向法院提供了以下证据:
航班延误险的赔付范围与除外责任,航班延误时间计算方法和不赔付情况等问题。一般来说,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取消在赔付范围内,但恶劣天气导致整个机场关闭等情况除外。航班延误时间计算方法因航空公司而异,但通常按照从原定开出时间至替代工具出发时间或
公路运输损害赔偿的条件及相关注意事项。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当事人违反合同应承担赔偿责任。赔偿数额按《汽车货物运输规则》执行,包括限额赔偿和实际损失赔偿。保价运输中,保价金额与实际损失的差额不能作为违背公平原则的判断标准。合同中的公平原
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中关于航班取消、延误等相关情况的退票和赔偿规定。当航班取消、提前、延误等情况发生时,旅客有权要求退票,并且始发站应全额退款。同时,对于航班取消导致的损失,承运人应承担赔偿责任。乘客在维权过程中应注意搜集相关证据,包括
飞机取消航班后改签手续费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航空公司取消航班后,乘客改签不需支付手续费,相关费用由航空公司承担。航班延误的原因包括天气原因、航空公司自身原因、空中管制原因以及旅客个人原因。航空市场增长和节假日飞机使用频率增加也导致了航班延误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