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审员作为审理案件的陪审,辅助法庭工作。在我国,公民担任人民陪审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陪审员应当坚定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认同宪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陪审员应当年满二十三周岁,具备足够的成熟度和责任心。
陪审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品行和道德品质,公正、公平地行使职责。
陪审员应当身体健康,能够履行审判工作所需的职责。
陪审制度是指审判机关吸收法官以外的社会公众参与案件审判的制度。
陪审制度是各法治国家通行的一种重要审判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陪审团与法官在有陪审团参与的案件审理过程中,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陪审团负责审理和认定案件事实,而法官负责在陪审团认定的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对案件如何适用法律作出决定。在大陆法系国家,陪审人员与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陪审人员既参与案件事实的审理和认定,也参与案件的法律适用。这种形态的陪审制度被称为参审制。虽然两大法系陪审制度的具体形态有所不同,但其吸收社会普通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的理念是共同的。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陪审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陪审制度仅适用于第一审案件,第二审案件不实行陪审制。
案件是否实行陪审制由法院决定,当事人无权决定。
对于哪些案件实行陪审,哪些案件不实行陪审,法律未作明确规定,由法院自行决定。
在由审判员和陪审员共同组成的合议庭中,对二者间的比例未作限制性规定。
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过程中,与审判员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陪审员不仅有权参与案件事实的审理,也有权参与案件法律适用的判断。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法定程序。该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包括起诉条件、起诉状的递交以及调解程序等步骤。起诉需符合相关条件,起诉状可书面递交或口头起诉并由法院记录。适合调解的纠纷可先行调解,除非当事人拒绝。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步骤,包括上诉的方式、审理的方式以及审理结果等。第二审程序是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理的法律程序,必须遵循一定步骤和方式。上诉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审理则包括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两种方式。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
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和庭审程序。普通程序的案件审理期限通常为立案后六个月内,而简易程序则为四十五天内。庭审程序包括开庭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合议庭评议等环节。其中,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是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