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程序是一种特别程序,用于解决行政纠纷案件。它仅适用于某一阶层法院审理特定案件,必须有明确的适用范围规定。
简易程序仅适用于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的目的是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纠正判决和裁定中的错误。因此,这些程序审理的案件相对重大复杂,影响面广,不适合适用简易程序。
简易程序仅适用于事实清楚、双方争议不大的案件。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的财产标的额较小,或当事人对案件的事实、是非过错、责任承担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没有原则性的分歧,并且能够提供确凿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无需调查收集证据即可认定案件事实。
简易程序简化省略了普通程序的审理程序。例如,可以由一名法官独任审判;可以使用电话等简便方式传唤当事人到庭;可以不通知证人、鉴定人到庭,只宣读书面的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可以不进行法庭辩论或只进行简单的辩论;一般应当当庭宣判;应当在受理案件后30日内审结。
由于适用简易程序会影响当事人享有的某些诉讼权利,因此是否采用简易程序审理某一行政案件,当事人应有建议权,是否同意由法院决定。如果法院拟采用简易程序审理某一行政案件,则应书面征询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只有在双方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法院才能采用简易程序。如果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情复杂,需要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可以转为普通程序,由合议庭进行审理。
对于“案件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可以制定如下形式标准:一是涉及财产金额较小,或属于行政机关当场作出决定的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给付、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案件;二是行政不作为案件,即请求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行政义务的案件。对于金额的规定可以是:标的额在人民币1000元以下涉及税收或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案件;警告、通报批评以及罚款额在1000元以下的行政处罚案件;赔偿请求在2000元以下的行政诉讼案件。
《行政处罚法》关于简易程序的相关规定,包括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条件和程序、不服处罚决定的救济途径、罚款收缴制度,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当场收缴罚款的情形。对于边远地区的罚款收缴困难也进行了说明。最后,文章提及法院在判决前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并在查明事实的
行政处罚在信用记录中的时效以及行政处罚决定书的相关内容。根据不同案件的性质,行政处罚在信用记录中的保留时间有所不同。同时,行政处罚决定书的生效时间、内容、罚没款的收缴及救济途径等也做了详细说明。
如果法院采用普通程序来审理,行政诉讼从立案到判决,一般需要六个月;有特殊情况的,则可以申请延长;如果法院采用简易程序来审理的,需要四十五日,并且不能申请延长审理期限。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审结。
行政诉讼一审审理期限一般是六个月,简易程序审理期限是四十五日。法律规定用不同的审理程序时间限制也不同。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