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五条的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限应当在判决或者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的六个月内提出。而根据该法第二百条的规定,当事人在以下情形下,应当在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的六个月内提出再审申请:第一项、第三项、第十二项和第十三项规定的情形。
为了保证法院判决的公正、准确和合法,我国法律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该程序允许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进行再审,以纠正错误。在民事诉讼案件中,下列情况可以提起审判监督程序: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并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因此,作出终审判决的法院,如果发现已生效的判决确有错误,应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再审,以作出正确的判决。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这不会停止判决或者裁定的执行。当事人申请再审必须符合以下情形之一:(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或者裁定;(二)原判决或者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三)原判决或者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四)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或者裁定;(五)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如果当事人的再审申请不符合上述规定,法院经审查后应予以驳回。此外,当事人申请再审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即在判决或者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的两年内提出。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或者裁定,如果发现有《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情形,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在实践中,民事诉讼当事人对法院生效判决或者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有权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由检察院审查申诉是否符合条件,决定是否提出抗诉。
反诉的提起、反诉对象的特定性以及反诉请求的独立性。反诉需向审理本诉的法院提起,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反诉对象具有特定性,只能由本诉的被告对本诉的原告提起。反诉请求独立,需按起诉程序和方式提出,具有独立的诉的要素,不会因为本诉的撤回或原告放弃请求而失
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的审查方式问题。法院应区分国内和涉外仲裁裁决,采用合适的审查方式。不建议采用书面审理,因为可能损害被申请人的诉讼权利。建议采用公开开庭听证方式,增强司法监督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障当事人权益。
再审的生效及执行问题。再审结果决定权在立案二庭,但再审并不直接导致判决改变。判决书生效和执行规则各异,取决于是一审还是二审。再审申请被视为一种纠错机制,并非当事人的法定权利。当事人对判决书等文书不服,可在生效后六个月内申请再审,但改判案件占比不高。申
民事诉讼中二审程序中的补充证据问题。一审中未提交的证据,若在一审后新发现,可在二审中提交并采信。新证据需在二审开庭前或审理时提出,如不需开庭,则需在指定期限内提出。再审时提供的新证据需在申请再审时提出。对方当事人在被告知后,有权在合理期限内提出意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