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诉法解释》第198条的规定,诉讼标的物是指在诉讼中争议的具体财物或者知识产权等。由于这些财物或者知识产权的价值在起诉时往往难以确定,因此在确定诉讼标的额时,法院将以原告主张的价值为准。
根据《民诉法解释》第207条的规定,在判决生效后,胜诉方预交但不应承担的诉讼费用应当由法院退还。胜诉方无需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应当主动退还这部分费用。
根据《民诉法解释》第209条的规定,原告提供被告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具体明确,并足以使被告与他人相区别,法院可以认定被告的身份明确。因此,即使没有被告的身份证号或电话等信息,法院仍然可以立案。
根据《民诉法解释》第89条的规定,在简易程序中,当事人可以当场口头委托代理人。法院将在庭审笔录中记录这一委托事实,而无需当事人提供授权委托书。
根据《民诉法》第58条的规定,只有律师、近亲属、单位工作人员以及特定单位推荐的人才有资格成为诉讼代理人。
根据《民诉法解释》第110条的规定,即使当事人委托了诉讼代理人(包括律师),如果法院认为有必要,仍然可以要求当事人亲自到庭,就案件有关事实进行询问。
根据《民诉法解释》第115条的规定,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作为证据时,除了应在证明材料上加盖公章外,还应由单位负责人及制作证明材料的人员签名或盖章。这意味着负责人和制作证明材料的人员都需要在证明材料上签名或盖章。
根据《民诉法解释》第132条的规定,法院的各种通知、文件可以只送达给当事人或代理人一方。
根据《民诉法解释》第137条的规定,当事人在上诉、再审、执行程序中没有书面变更送达地址(联系方式)的情况下,其在一审程序中确认的送达地址可以作为二审、再审和执行程序的送达地址。
根据《民诉法解释》第140条的规定,简易程序不得采用公告送达。当法院无法通过电话、快递、上门等方式联系到被告时,应先将案件转为普通程序。
根据《民诉法》第66条的规定,当事人将证据交给法官时,特别是借条、欠条、银行单据、合同等证据原件时,请务必要求法官出具收据。
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15-16条的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或者以当事人调解、撤诉方式结案的案件,交纳的诉讼费用减半。
根据《诉讼费用缴纳办法》第17条的规定,对财产案件提起上诉的,应按照不服一审判决部分的上诉请求金额交纳二审诉讼费,而不是按照一审案件受理费的数额(简易程序是2倍)缴纳。
根据《民诉法解释》第102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因逾期提供证据导致对方增加交通、住宿、就餐、误工、证人出庭作证等必要费用的,可以要求对方赔偿。
根据《民诉证据规定》第58条的规定,证人不得旁听法庭审理,否则将丧失证人资格。
根据《民诉法解释》第243条的规定,审限是指法院从立案到宣判的期限。但是,公告、鉴定、当事人和解、管辖权异议(争议)的期间不包括在审限内。
根据《民诉法解释》第244条的规定,如果法院判决书、裁定书不能同时送达双方当事人,上诉期从各自收到法院文书之日起计算。
根据《民诉法》第157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争议解决方式条款中约定由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根据《民诉法解释》第342条的规定,当事人在第一审程序中实施的诉讼行为,在第二审程序中对该当事人仍具有拘束力。
根据《民诉法解释第146条》的规定,法院主持调解时,当事人可以要求旁听人员退场。
反诉的提起、反诉对象的特定性以及反诉请求的独立性。反诉需向审理本诉的法院提起,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反诉对象具有特定性,只能由本诉的被告对本诉的原告提起。反诉请求独立,需按起诉程序和方式提出,具有独立的诉的要素,不会因为本诉的撤回或原告放弃请求而失
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的审查方式问题。法院应区分国内和涉外仲裁裁决,采用合适的审查方式。不建议采用书面审理,因为可能损害被申请人的诉讼权利。建议采用公开开庭听证方式,增强司法监督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障当事人权益。
遗产继承诉讼费用的法律规定。在民事诉讼中,除了案件受理费,还需缴纳财产案件费用,其计算方法根据诉讼请求的金额或价额按比例累计交纳。经济困难者可申请法律援助。律师费用可与律师协商,涉及遗产金额和地区差异可能影响收费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送达人下落不明或无法送达的情况下的公告送达
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送达和期限计算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规定了公告送达的方式和条件,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详述了判决书的送达方式。此外,刑事诉讼法中的期限计算、期限延误处理以及刑事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也进行了阐述。关于律师费用,文章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