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是指适用于追诉未成年人犯罪的一种特殊的刑事诉讼程序。
1. 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对于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根据第34条规定,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根据第152条规定,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该法第五章“司法保护”中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处理作了专门规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该法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4. 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1月26日通过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其中对审理少年刑事案件的审判组织、开庭前的准备工作、法庭审判、执行等问题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定。
5.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相关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2002年3月25日通过了《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对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作了规定。
6. 公安部的相关规定:
公安部1995年10月23日颁布了《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该规定对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立案调查、侦查、强制措施、处理、执行等问题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
1. 有助于教育、挽救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
2. 有助于解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增多的问题。
3. 符合国际上未成年人立法的发展趋势。
4. 有利于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发展和完善。
1. 教育、感化、挽救原则。
2. 分案处理(分管分押)原则。
3. 不公开审理原则。
4. 及时原则、和缓原则。
特别关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5条第3款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不公开审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公开被告人的形象。已满16岁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如果有必要公开审理的,应当经过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并限制旁听人数和范围。
1. 必须查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准确出生日期。
2. 由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承办。
3. 诉讼工作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4.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特别的诉讼权利。
5. 严格限制强制措施的适用。
6. 相对和缓的办案方式。
反诉的提起、反诉对象的特定性以及反诉请求的独立性。反诉需向审理本诉的法院提起,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反诉对象具有特定性,只能由本诉的被告对本诉的原告提起。反诉请求独立,需按起诉程序和方式提出,具有独立的诉的要素,不会因为本诉的撤回或原告放弃请求而失
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的审查方式问题。法院应区分国内和涉外仲裁裁决,采用合适的审查方式。不建议采用书面审理,因为可能损害被申请人的诉讼权利。建议采用公开开庭听证方式,增强司法监督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障当事人权益。
刑事诉讼法关于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的申诉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向人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申诉,但不能停止判决和裁定的执行。符合一定条件如新证据证明原判决错误、证据不确实等,法院应重新审判。各级法院院长发现错误需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
再审的条件,包括再审的主体、客体、决定和期限。再审主体必须是法定的行使审判权的机关和公职人员。客体是确有错误的已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书。再审决定需由有权组织作出裁定书以决定再审。对于民事、行政案件,再审申请期限为6个月;刑事案件则需在刑罚执行完毕后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