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结案件后,如果发现确有错误,可以依据审判监督职能提起再审程序。然而,提起再审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只有具备行使审判权的法定机关和公职人员才能提起再审程序。根据《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行使审判权的机关和公职人员包括各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和审判委员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不同的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其方式和程序也不相同。
提起再审的客体是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且确有错误。错误包括事实认定错误和法律适用错误,以及实体法和程序法错误。如果对于已经生效的裁判没有发现错误,就不能提起审判监督程序。对于未生效的裁判发现错误的情况,只能通过二审程序进行纠正,而不能提起再审。
必须由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组织作出裁定书,以决定是否启动再审程序。
(1) 由各级人民法院院长提起再审:根据诉讼法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调解协议发现确有错误,并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接到院长提交的案件后,应进行讨论,并依法决定是否再审。一旦决定再审,原裁判的执行即被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人民法院院长才能提请再审错误的裁决,并且必须提交给审判委员会决定。院长的提交和审判委员会的决定相辅相成,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进行再审。
(2) 上级人民法院提起再审:根据诉讼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起再审或指令下级法院再审。这表明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错误裁定案件有两种再审方式:提审和指令再审。这两种方式是法律赋予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进行监督的权利,也是最重要的监督形式。提审还是指令再审,以及何时再审,均由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无论是提审还是再审,都必须作出裁定,并通知原审人民法院和当事人。
(1) 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法律依据和条件:根据诉讼法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发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应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①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②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有错误;③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裁判;④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这一规定表明,只有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原审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检察院有权提起抗诉。这是由于发现错误的难度以及基层人民检察院任务量较大等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如果同级人民检察院发现裁判有错误,应当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
(2) 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根据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再审。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时,应制作抗诉书并提交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抗诉书是人民法院再审的依据之一,人民法院再审时应通知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出席法庭,人民检察院以抗诉人身份发表抗诉词,充分阐述提出抗诉的理由和事实依据。
不同时机下原告申请撤诉而被告不同意的处理方式。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法院一般会准许撤诉;而在法庭辩论终结后、法院宣判之前,如果被告不同意,法院有权不予准许撤诉。具体是否准许需根据案件情况和相关法律依据进行裁定。
第一审案件的审理公开性问题,根据不同案件的性质和情况,以及是否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因素,法院会决定采用公开审理或不公开审理的方式。在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审理公开性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特殊情况处理。
再审申请的适用范围和程序。再审适用于人数众多或法律关系简单的案件,如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当事人需向原审法院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再审申请程序包括当事人提交材料、法院审查、裁定再审或驳回申请等步骤。法律明确了再审的时效、主体和适用范围,已生效的解除婚
延期开庭审理的裁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若案件一方申请延期审理且符合法定情形,法院会进行裁定。延期审理的情形包括通知新证人到庭、调取新物证重新鉴定、检察人员发现需补充侦查及申请回避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