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事和行政案件中,当事人对再审裁判不服可以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抗诉。根据民诉法209条(三),当再审判决或裁定存在明显错误时,当事人可以向同级或上级检察院提出检察建议或抗诉。
对于再审裁判,民诉法解释第三百八十三条规定了一些不予受理的情形,包括再次提出申请、对再审判决或裁定提出申请、在检察院作出不予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或抗诉决定后又提出申请等情形。
在行政诉讼中,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刑诉法解释第三百七十二条,申诉人可以向法院申诉,并提交相关法律文书。如果申诉人对驳回申诉不服,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诉。此外,再审裁判的当事人也可以向检察院申诉,申请检察建议或抗诉。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如果发现明显错误并认为需要再审,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如果发现明显错误,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如果发现有规定情形或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应当提出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如果发现有规定情形或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
我国现行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是在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的基础上完善建立起来的。为了确保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08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进行了完善。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现行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进行反思和探讨。
2008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进行了完善,包括再审案件的管辖、申请再审事由、申请再审的材料要求、法院审理期限等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使得申请再审的权利得到了保障。然而,在当前社会矛盾多发期和人民群众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完善和探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再审案件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法院依职权决定再审、检察院抗诉启动再审和当事人申请再审。前两种途径启动再审的时间和次数没有限制,法院无需审查即可进入再审程序。而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案件需要经立案审查部门审查,并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才能进入再审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这种多元化启动再审程序的规定,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和探讨。
不同时机下原告申请撤诉而被告不同意的处理方式。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法院一般会准许撤诉;而在法庭辩论终结后、法院宣判之前,如果被告不同意,法院有权不予准许撤诉。具体是否准许需根据案件情况和相关法律依据进行裁定。
第一审案件的审理公开性问题,根据不同案件的性质和情况,以及是否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因素,法院会决定采用公开审理或不公开审理的方式。在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审理公开性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特殊情况处理。
再审申请的适用范围和程序。再审适用于人数众多或法律关系简单的案件,如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当事人需向原审法院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再审申请程序包括当事人提交材料、法院审查、裁定再审或驳回申请等步骤。法律明确了再审的时效、主体和适用范围,已生效的解除婚
延期开庭审理的裁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若案件一方申请延期审理且符合法定情形,法院会进行裁定。延期审理的情形包括通知新证人到庭、调取新物证重新鉴定、检察人员发现需补充侦查及申请回避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