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执行依据的不同和申请人的主观意愿,对于迟延履行利息的适用应该区别对待。根据《民诉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案件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迟延履行利息接受者是执行案件的申请人,申请人可以主张或放弃该利息。因此,在处理迟延履行利息时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形。
如果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通常是判决书)已经明确告知被执行人,如果其不按期履行,申请人可以要求被执行人加倍支付迟延履行利息,但申请人没有提出该要求的,法院执行案件时应视申请人放弃主张迟延履行利息的权利。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申请人需要在执行申请书中提出加倍支付迟延履行利息的主张。
如果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通常是调解书)没有明确告知《民诉法》第229条规定的迟延履行利息,申请人可以在执行申请书中主动提出加倍支付迟延履行利息的请求。法院会通知被执行人除履行法律文书中的标的外,还要支付迟延履行利息。
如果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通常是调解书)没有明确告知《民诉法》第229条规定的迟延履行利息,且申请人也没有提出该主张,法院会依据《民诉法》主动告知申请人有关迟延履行规定,并依职权通知被执行人应支付迟延履行利息。如果申请人明确表示放弃,法院也会支持其放弃。对于这种情形,申请人是否提出并非必要条件,法院会依法主动适用该条款,体现迟延履行利息支付的法定性。
对于不按期履行原因的划分,我认为可以根据履行能力来区分客观上不能履行和主观上不能履行。客观上不能履行是指被执行人因无财产或经济困难导致无法按期履行义务,例如,被执行人身患癌症而没有足够的治疗费用。主观上不能履行是指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但故意拖延履行金钱义务,例如,被执行人拥有房屋等财产但不愿变现偿还债务。迟延履行利息支付是一种催促被执行人及时履行义务的执行措施,由于客观上不能履行的情况下无法适用该措施,因此需要区别对待,以保障当事人的公平权益。
如果执行款不足以偿付全部债务,申请人要求被执行人支付迟延履行利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中如何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等问题的批复》的规定,法院应当根据并还原则按比例清偿法律文书确定的金钱债务与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除非当事人在执行和解中另有约定。具体计算方法为执行款等于清偿的法律文书确定的金钱债务与清偿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之和。
我国关于邮件、电报扣押的合法性和程序。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护,除国家安全和追查犯罪需要外,不得侵犯。扣押邮件、电报需满足条件,经过公安机关或检察院批准,并由邮电机关协助执行。解除扣押和返还邮件、电报也有明确规定。
刑事案件经过二审后的判决生效后的执行程序。判决生效后面临的执行包括送达判决书、被告人和辩护人的复核权利、罚金的支付、剥夺自由刑罚的执行、财产没收以及其他特定刑罚执行方式等。执行程序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
是可以计算利息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因此,你要求支付迟延履行金符合法律规定,利息应是同期银行贷款利息的2倍。《国家赔偿法》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32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该条款是为使胜诉的当事人及时获得诉讼成果,促使败诉的当事人及时履行义务,与当事人之间是否约定利息无关。是否在借条中约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