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回转,又称再执行,是指在案件执行完毕后,因执行依据法律文书被撤销,执行人员采取措施,强制一方当事人将执行所得利益退还给原被执行人,恢复到执行程序开始前的一种制度。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如果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确有错误,被法院撤销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责令取得财产的人返还,拒不返还的,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执行回转时,如果已执行的标的物是特定物,应当退还原物。如果不能退还原物,可以进行折价抵偿。
具备执行回转条件的,法院应当作出执行回转的裁定。执行回转裁定可以由当事人申请作出,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作出。
对于执行错误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害赔偿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处理:
如果对当事人的损害是由于法院的错误或不当执行造成的,当事人可以依据国家赔偿法要求执行法院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损害是由于原执行权利人的原因造成的,例如提供虚假证据、隐瞒真实情况等,应由原执行权利人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损害是由于原执行义务人的原因造成的,例如对某些特定的诉讼行为理解错误,从而实施了错误的诉讼行为,则应由原执行义务人承担责任。
如果损害是由于法律文书制作者的原因造成的,例如违反法定程序、使用法律错误、超越法定权限等,则应由法律文书制作者承担赔偿责任。
工资强制执行的处理方法,包括向上级法院申请执行、强制执行的措施等。在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存款,扣留、提取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财产等。通过这些措施,确保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
执行回转的概念、条件和应用场景。执行回转是在案件执行中或执行完毕后,因执行依据被撤销或变更而重新采取执行措施的制度。其条件包括原执行依据正在执行或已执行完毕、执行依据被依法撤销或变更、新的执行依据是其必备条件,并且只适用于原申请执行人取得财产的情况。
被执行人的义务与权利。被执行人需全面履行法律文书的义务,包括报告财产情况、接受询问、强制执行或委托执行、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等。同时,被执行人也享有申请执行人员回避和委托代理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等权利。被执行人可以提出书面异议或提起诉讼。
强制执行的定义、流程以及相关规定。强制执行是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运用国家强制力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保障权利人权利实现。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等特定情形,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中应载明执行标的总额、已执行的债权数额和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