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法律文书已经全部或部分执行完毕,才会引发执行回转的问题。
只有当据以执行的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确实存在错误,并被人民法院依法撤销或变更时,才会发生执行回转。正确的执行依据在执行完毕后不会引发执行回转,但一旦执行依据存在错误,依法经过撤销或变更程序后,执行依据中确定的权利义务将失去合法依据,法院应当依法保护合法当事人的权益,使原被执行人的利益恢复到原有状态。需要注意的是,人民法院撤销的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仅限于由人民法院制作的法律文书,如果其他法律文书执行完毕后被有关机关依法撤销,并经当事人申请,也可以适用执行回转。
执行程序的发生必须以存在执行依据为前提,执行回转也不例外。如果法院要求原债权人返还财产,应根据执行回转裁定进行。原执行依据被依法撤销仅表明原执行依据失效,并不具备要求原债权人返还财产的强制性。因此,根据民诉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执行回转,再以此裁定作为新的执行依据,责令取得财产的原申请人返还财产或进行强制执行。
《执行规定》第109条对《民诉法》第210条中的“取得财产的人”进行了限缩规定。
执行回转,又称为再执行,是指在案件执行中或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变更,执行机构对已被执行的财产重新采取执行措施,恢复到执行程序开始前的一种救济制度。执行回转制度是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错误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33条和《执行规定》第109条对此进行了规定。
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三是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确有错误,被人民法院撤销的。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在执行完毕后,又因程序违法、或违背法律有关规定,被人民法院撤销的,也应由人民法院采取执行回转措施,责令一方当事人将执行所得返还给对
原法律文书已为法院全部或者部分执行完毕,才发生执行回转的问题。只有当据以执行的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确有错误,被人民法院撤销或者变更的,才发生执行回转。所以,根据民诉法规定,应当由人民法院裁定执行回转,再以此裁定为新的执行依据,责令取得财产的原申请
执行回转又称再执行,是指在案件执行中或者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执行机构对已被执行的财产重新采取执行措施,恢复到执行程序开始前的一种补救制度。只有当据以执行的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确有错误,被人民法院撤销或者变更的,才发生执行
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在执行完毕后,又因程序违法、或违背法律有关规定,被人民法院撤销的,也应由人民法院采取执行回转措施,责令一方当事人将执行所得返还给对方当事人。执行回转制度也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实事求是、依法办案、有错必纠的工作作风和高度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