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告知时机不当
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勘验人员。然而,在开庭之前,这些人员已经开始履行各自的职能,并且直接影响案件的处理结果。等到开庭时才告知当事人可以申请回避,而这些人员在开庭之前的职能依然有效,这违背了申请回避权的立法本意。二、当事人不知情
在开庭审理之前,许多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享有申请回避的合法权益,因此未能提出申请。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真正享有法律赋予的这一权利。三、书面审理中的问题
许多二审案件都采用书面审理的方式进行,当事人甚至未能见到法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行使申请回避权呢?四、信息不透明
当事人对审判法官的个人信息并不了解,即使存在回避情形,也会因为不知情和时间紧迫等原因而无法充分行使回避权。一、受理时告知
建议法院在受理案件时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当事人他们享有的申请回避的权利。二、案件承办人确定后告知
建议在案件的承办人员确定后,以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案件具体承办法官、书记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姓名和个人情况。对于一些重大、疑难情况可能需要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还应告知院长、审判委员会成员的姓名和个人情况。三、询问程序必不可少
建议审判法官在正式开始审理之前,必须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这一询问程序是对当事人申请回避权的最后提示,因此在一审、二审或是再审程序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当司法人员与案件或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关系时,应自行回避。如果未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回避申请的处理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的回避申请,被申请回避人员在决定作出前应暂停参与
关于回避制度的详细规定。文中阐述了回避申请的方式和理由陈述的重要性,描述了相关人员自行回避的流程。文章明确了申请回避的时间节点,并详细说明了不同角色回避事宜的决定机构。同时,法院对回避申请的处理时间以及回避决定的执行过程也得到了详细解释。对于复议的情
依据我国民事诉讼的规定,书记员是适用回避制度的,书记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是当事人亲属的,当事人可以申请书记员回避的。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当事人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人民检察院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抗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