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负责审理的一审案件属于终审,即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得上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第十条: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一百五十五条: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具有法律效力。对于不准上诉或者超过上诉期未上诉的判决、裁定,也具有法律效力。
第一百七十七条:人民法院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确认调解协议案件和实现担保物权案件时,适用本章规定。对于本章没有规定的情况,适用本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
第一百七十八条:根据本章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度。选民资格案件或者重大、疑难的案件由合议庭审理,其他案件由单独的审判员审理。
根据《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审判机关,具有以下职责: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法律规定由其管辖的一审案件,以及其认为应当由自己审判的一审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对高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上诉、抗诉、申请再审和申诉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除本院判决以外的死刑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国家赔偿案件,并决定国家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案件。
刑事法庭审理程序的相关规定。包括开庭时提供当事人信息,法庭调查阶段审查犯罪事实和证据,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以及合议庭评议和审判阶段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和相关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具有法律效力。
关于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审理规定。文章明确了公证机构作为被告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的受理情况,以及公证书变更、撤销或确认无效的受理方式。同时,规定了公证书争议的民事诉讼处理方式,并明确了公证机构的过错认定情形和虚假证明材料的赔偿责任。此外,文章还规定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关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的法律解释。详细阐述了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认定标准,包括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形、酌情从重处罚的情形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同时,还明确了虚假恐怖信息的定义。对于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应选择一项重罪进行处罚。
一审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遇到中止诉讼的法定情形时,如何裁定中止诉讼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中止诉讼的情形,包括一方当事人死亡、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法人终止等。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裁定中止诉讼,并说明理由。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恢复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