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讼案件不适用第三人撤销之诉
根据民诉法规定,案件处理程序分为两类: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诉讼程序适用于一审、二审、审判监督程序的案件,而非讼程序适用于非讼案件的特殊程序。非讼程序案件一般采用书面审理,所作裁判没有既判力。对于非讼程序案件,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利害关系第三人,在救济上都适用特别规定,不适用诉讼案件的审判监督程序,也不适用第三人撤销之诉程序。民诉法和破产法等法律对此都有专门的规定。为了进一步明确非讼程序不适用诉讼案件的救济程序,解释第374条明确规定了特别程序案件裁判错误的救济规定:“适用特别程序作出的判决、裁定可以被撤销或改变;异议不成立的,裁定将被驳回。对人民法院作出的确认调解协议、准许实现担保物权的裁定,当事人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判决、裁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案外人有异议的,应当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2. 婚姻无效、撤销或解除婚姻关系等判决、裁定、调解书中涉及身份关系的内容,不适用第三人撤销之诉
根据民诉法第202条的规定,对于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调解书,当事人不得申请再审。这是因为婚姻关系解除后,当事人有权另行结婚,进行再审将严重影响社会关系的稳定。婚姻无效、撤销婚姻和解除婚姻关系具有相同的法律后果,也应适用同样的规定。同样地,如果允许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也会对社会关系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其他身份关系的内容,如收养关系和解除监护关系等,也不适用第三人撤销之诉。
3. 未参加登记的权利人对代表人诉讼案件的生效裁判不得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
根据民诉法第53条和第54条的规定,代表人诉讼是指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如果在起诉时当事人人数尚未确定,由向人民法院登记的当事人推选代表人参加诉讼;未参加登记的当事人在诉讼时效期间提起诉讼的,适用代表人诉讼的判决、裁定。这就明确规定了未参加登记的当事人要提起诉讼时,适用代表人诉讼的判决、裁定。未经登记的当事人只能通过单独起诉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如果认为人民法院裁定适用代表人诉讼的裁判错误,应通过上诉或申请再审来寻求救济,而不得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同样地,民诉法第53条规定,虽然当事人由代表人参加诉讼,但他们仍然是诉讼的当事人,因此也不能对代表人诉讼的裁判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
4.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行为的受害人对公益诉讼案件的生效裁判不得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
民诉法第55条规定了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这是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新增的制度。目前,主要有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消费权益公益诉讼两类案件,相关法律也有规定。根据民诉法的规定,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的立法目的和起诉条件不同。公益诉讼的生效裁判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行为遭受损失的法人、公民和其他组织没有约束力。受害人为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提起的诉讼不受公益诉讼的影响,因此不需要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民诉解释第288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不影响同一侵权行为的受害人根据民诉法第119条规定提起诉讼。”
一审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遇到中止诉讼的法定情形时,如何裁定中止诉讼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中止诉讼的情形,包括一方当事人死亡、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法人终止等。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裁定中止诉讼,并说明理由。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恢复诉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特点。首先,它是一种形成之诉,目的是改变已确定的法律关系。其次,它作为特殊救济程序,与再审之诉有所不同,针对的是已生效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旨在维护裁判的稳定性。最后,它是事后救济程序,旨在保障案外第三人的程序权利和民事权益,但对其提
两审终审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针对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诉讼案件。对于非诉讼民事案件,适用一审终审制度。同时,介绍了该制度的四种例外情况,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判处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刑罚在法定刑以下的案件的核准程序以及小额诉讼程序。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法律要求和适用范围。在法律要求方面,包括第三人身份界定、撤销之诉的客体范围、提起撤销之诉的时效和管辖等。第三人的范围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客体包括法院和仲裁机构的裁决书和调解书,只要对第三人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都可适用。但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