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条规定,我国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实行两审终审制度。两审终审制度是指某一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
两审终审制度要求案件在两级法院进行审判,并通过第二审的判决或裁定来终结案件。具体而言,当地方各级法院对第一审案件作出判决或裁定后,当事人或同级检察院如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或抗诉。上一级法院有权受理这些上诉或抗诉,并对第二审案件进行审理,改变或维持第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最终,上级法院的第二审判决或裁定即为终审判决或裁定,当事人不得再提起上诉。
两审终审制度主要适用于发生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诉讼案件。需要注意的是,法院审理的案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经过普通程序或简易程序的诉讼案件,另一类是非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具体争议而请求法院确认一定的事实状态的非诉讼民事案件。
对于诉讼程序适用两审终审制度的案件,非诉讼民事案件则适用一审终审制度。其中,非诉讼民事案件包括人民法院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
在我国,两审终审制度有四种例外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审判机关,其对于第一审案件作出的判决或裁定即为终审判决或裁定,不得上诉或抗诉。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0条规定,对于判处死刑的案件,必须依法经过死刑复核程序核准后,判决才能生效并交付执行。
根据相关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刑法规定的法定刑以下判决的案件,必须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判决才能生效并交付执行。
小额诉讼程序是指涉及小额钱款的民事案件,根据相关规定,小额诉讼程序中的判决即为终审判决,不得上诉。
实行两审终审制度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的裁判,有利于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同时,两审终审制度审级不多,方便诉讼参与人参加诉讼,防止案件因久拖不决而影响结案效率,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审终审和二审终审之间的差异。一审终审的判决结果不可上诉但可申请再审,而二审终审则允许当事人对一审判决结果提起上诉。同时,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一审终审和二审终审的规定,包括适用的案件类型、审理程序和证据审查等。
民事诉讼中二审期间的诉讼中止程序。诉讼中止是指在某些法定原因下,诉讼无法或不宜进行时,法院暂停诉讼的制度。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出现特定情形时应当中止诉讼,如一方当事人死亡、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法人终止等。诉讼中止的程序包括法院作出裁定,
二审法院判决维持原判,二审送达之日生效,即原一审法院判决生效。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宣告离婚判决,必须告知当事人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
特有原则是行政诉讼所特有的,与刑事、民事诉讼特别是与民事诉讼相区别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界的一般观点,行政诉讼的一般原则包括: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当事人诉讼法律地位平等原则;使用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