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申请是指一方当事人根据仲裁协议,依法请求仲裁机构进行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申请具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第一,仲裁申请是仲裁程序开始的准备,是仲裁机构行使仲裁权的前提。
第二,仲裁申请是当事人争取采用仲裁解决纠纷的请示。
第三,仲裁申请是当事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积极手段。
仲裁的受理是指仲裁机构对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后,认为符合法定条件,决定立案进行仲裁的制度。仲裁案件受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受理是仲裁程序的开始。即:仲裁申请程序只有与仲裁受理程序相结合,仲裁程序方能开始。
第二,仲裁案件的受理标志着仲裁机构行使管辖权的开始,并排除法院审判权的行使。
第三,仲裁的受理程序包括仲裁机构对仲裁申请的审查处理和决定受理案件的相关活动。
仲裁机构仲裁案件时,通过组织仲裁庭来行使仲裁权。仲裁庭的组成基于当事人的授权。
根据《仲裁法》,仲裁庭的组成有两种形式:
1、合议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当事人约定由三名仲裁员组庭时,应当各自选定或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即首席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
2、独任仲裁庭:由一名仲裁员组成。当事人应当共同选定或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员。
仲裁庭的组成充分体现了《仲裁法》关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保证争议公正解决原则的统一。当事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约定仲裁庭的组成方式或选定仲裁员的,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
为确保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实现,《仲裁法》在组庭问题上确立了仲裁员回避制度,这一制度也是仲裁庭对仲裁争议事项公正解决的法律保证。
开庭是指由仲裁庭主持,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参加下,对仲裁请求进行实体审理和裁断的活动。它是仲裁活动的实质阶段,目的是查清事实、分清是非、解决纠纷,使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得到解决。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仲裁一般应开庭进行,但对于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情况,仲裁庭可以书面审理。
裁决是指仲裁庭在实体上对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作出裁断。它标志着案件的审结,是仲裁审理的最终程序。裁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
根据《仲裁法》规定,裁决文书的形成有三种情况:
第一,仲裁庭调解不成依法作出的裁决书。
第二,仲裁庭主持调解,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制作的调解书或根据协议的结果作出的裁决书。
第三,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了和解协议后,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作出的裁决书。
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员需具备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等条件。调解程序包括听取双方陈述、疏导和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如未履行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若调解无果,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我国关于竞业限制案件的仲裁与起诉程序。劳动争议案件中,包括因竞业限制引发的纠纷应遵循仲裁前置原则,当事人需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不服仲裁裁决的可向法院提起诉讼。但如涉及商业秘密侵权,可直接起诉。申请劳动争议仲裁需准备申请书、身份证明、劳动关
劳动能力鉴定复查对仲裁程序的影响。文章指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劳动能力鉴定包括初次鉴定、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当工伤职工申请复查鉴定后,仲裁程序可能会受到影响,可能中止等待复查结果。但具体是否中止仲裁程序取决于复查鉴定的重要性和预计时间,仲裁机
劳动争议前置程序的运作方式,包括劳动仲裁和调解程序。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后,应先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若调解无果则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仲裁结果不满意,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用人单位和工会代表组成,协议达成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