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确定劳动关系需要依据以下凭证:
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如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以及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劳动者的考勤记录。
其他劳动者提供的证言。
根据规定,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招用记录以及考勤记录的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简言之,若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凭用人单位发放的“工作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可以作为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凭证。
在工伤认定中,确认劳动关系是认定工伤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8条和《工伤认定办法》第6条的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中应当审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也明确表示,劳动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程序中具有认定劳动关系的职权。
然而,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多此一举。如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已经审查并确认劳动关系,再去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就显得多余。
然而,如果劳动行政部门拒绝受理申请,劳动者可以起诉或申请行政复议。
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需要充分准备证据。如果证据不足,劳动行政部门不能直接确认存在劳动关系,只能申请劳动仲裁。然而,劳动仲裁和诉讼对证据要求更高。
如果在准备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申请劳动仲裁,用人单位往往已经有所准备,劳动者可能失去搜集证据的机会,导致以后无法收集证据,增加败诉的风险。
此外,申请确认劳动关系的劳动仲裁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用人单位可能不服裁决结果,提起诉讼,经历一审、二审、再审等程序。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而工伤职工所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
工伤认定的法定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工伤认定所需的材料和流程、符合工伤认定条件的情形以及视同工伤的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工伤认定申请及办理流程、劳动仲裁的程序和时效等相关内容。为保证工伤认定的客观公正和简捷方便,制定了相应的工伤认定办法。
工伤索赔的相关程序,包括提交材料、工伤认定程序、行政诉讼程序、确认劳动关系的仲裁和诉讼程序以及工伤认定行政复议程序等。劳动者在遭受工伤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来申请工伤认定和索赔,包括提交相关材料、经过工伤认定、行政诉讼、仲裁和诉讼等步骤,最终得到工
工伤后没有实际劳动关系的认定操作流程。当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职业病时,用人单位需申请工伤认定,提供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关系证明等材料。若缺少劳动合同或工伤缴费证明,职工需先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确认后,可再次申请工伤认定。同时,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
或裁或审制度以及一裁终局制度的相关内容。前者尊重当事人选择争议解决途径的权利,仲裁协议排除法院管辖权,但特定情况下法院仍有权审理案件。后者则规定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产生法律效力,不可再向法院起诉或复议,但符合法律规定的撤销情形时可申请审查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