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的争议,包括但不限于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
2.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争议,包括但不限于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
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包括但不限于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
社会团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包括但不限于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
军队文职人员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由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遵循以下原则:
1. 事实原则:仲裁应当基于事实进行判断,确保判决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 合法原则:仲裁应当依法进行,确保仲裁裁决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3. 公正原则:仲裁应当公正进行,确保仲裁裁决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4. 及时原则:仲裁应当及时进行,确保争议得到及时解决。
5. 调解原则:仲裁应当着重调解,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的解决采取“一调一裁两审”的程序:当劳动争议发生时,当事人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功或者达成的调解协议未被履行,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或裁或审制度以及一裁终局制度的相关内容。前者尊重当事人选择争议解决途径的权利,仲裁协议排除法院管辖权,但特定情况下法院仍有权审理案件。后者则规定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产生法律效力,不可再向法院起诉或复议,但符合法律规定的撤销情形时可申请审查核实。
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责任原则,分析了举证责任的两方面含义,并指出劳动争议仲裁一般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对于劳动关系特殊性导致的不同性质的劳动争议,应适用不同的举证责任原则。对于平等关系引起的劳动争议,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而对于隶属关系和人
劳动争议的仲裁程序。首先,当事人需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申诉人需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并且申请属于受理范围和管辖范围内。仲裁委员会审查受理后,将组织仲裁庭进行调查取证、拟定仲裁方案等工作。仲裁庭将在开庭前通知当事人,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自行退庭的当事
根据《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53条规定: 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所以劳动仲裁不收费。国家机关与其公务员之间、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与其正式在编员工之间发生争议属人事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因而不属劳动仲裁诉讼的受案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