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甲与某乙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涉及到仲裁时效的问题,对此,审判人员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法院应该审查仲裁时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劳动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几个问题的函》的答复中第二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仍应以争议的双方为诉讼当事人,不应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列为被告或第三人。因此,人民法院对不服劳动仲裁裁决起诉到法院的劳动争议案件需要重新进行审理。根据此规定,仲裁时效问题应该予以审查。
第二种意见认为,法院不应审查仲裁时效。虽然仲裁裁决不发生法律效力,但仲裁时效问题是仲裁案件的程序性问题,应由仲裁庭审查。由于法律对劳动仲裁与诉讼程序的衔接问题上规定不完善,对程序性问题也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不应予以审查。此外,从保护劳动者利益的角度考虑,也不应予以审查。
对于此种情况,应予以审查处理。然而,并不是所有情况下法院都需要审查仲裁时效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下面将阐明何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
一、当事人在仲裁阶段及诉讼阶段都未提出对仲裁时效的审查问题。法院不予审查。根据不告不理原则,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只有在当事人提出请求后才能受理案件并进行审理。因此,除非当事人提出此种诉讼请求,法院才能行使司法权对此进行审查。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规定,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然而,随着法治进程的推进和当事人法律素养的提高,对于诉讼时效问题不提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
处理内容不明确的仲裁协议的三种方法。首先,鼓励当事人自行协商补充完善仲裁协议;其次,在仲裁机构发现协议缺失必要要素时,可以要求当事人补充完善;最后,人民法院在审查仲裁协议时,应理解仲裁与法院裁判是两种并列的解决争议的途径,只要当事人有仲裁意愿,就应尽
涉外仲裁裁决的撤销和不予执行程序的详细步骤。包括当事人申请、提供证据、合议庭审查核实以及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等环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涉外仲裁及外国仲裁事项的两个通知,详细说明了撤销和不予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审查程序和时间限制。
仲裁代理人的特点及其在仲裁活动中的作用。仲裁代理人以被代理当事人的名义参加仲裁,必须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事,目的是维护被代理人的权益。代理人不能同时担任双方当事人的代理人。委托代理需提交授权委托书,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仲裁当事人有权申请财产保全,但申请
劳动争议仲裁的费用标准、支付方式以及具体的仲裁程序。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经费由财政保障。具体费用包括案件受理费和案件处理费,支付方式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仲裁程序包括组成仲裁庭、调查取证、仲裁调解和仲裁裁决等环节,整个流程应在一定时间内结束,如有需要可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