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损害赔偿的填平原则是什么
时间:2025-01-28 浏览:18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将损害分为财产损和非财产损害或精神损害。依据我国的民事侵权赔偿理论,权利人损失多少,侵权人就赔偿多少。这种赔偿是以弥补权利人的损失为目的。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相关损害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事损害赔偿的填平原则
一、填平原则的定义
民事损害赔偿旨在弥补权利人的损失,因此也被称为补偿性赔偿。在赔偿原则方面,适用的是全部赔偿原则,即填平原则。填平原则要求将受害者的损失完全弥补,即侵权人应赔偿权利人的全部损失,以确保权利人在经济上不受损失。
二、填平原则的要件
(一) 损失的数额在填补之前是确定的;(二) 通过填补至填平,使权利人在经济上的损失消失。填平原则基于利益说,即差额论,即“被害人之总财产状况于有损害事故之发生与无损害事故下所之差额。损害=利益,衡量损害即利益时,以被害人之二财产状况为准而求其差额”。
三、医疗事故侵权纠纷中的填平原则
在处理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侵权案件时,人民法院根据已规定的赔偿项目确定赔偿金额,对于未规定但实际必须发生的今后或终身护理费用,参照相关法规和《民法通则》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判决。这些判决结果及其依据完全符合我国民事侵权理论中关于损害赔偿的“填平”原则,即全部赔偿原则。根据可预见性理论,过失侵权人对所有可预见的损害负责。日本学者认为,过失行为人可预见的损害可分为第一次侵害损害和后续损害。第一次侵害损害是指与“权利”侵害紧密相关的损害,如必须支付的医疗费用;后续损害是指第一次侵害成为原因,对同一受害者或第三者产生的权利侵害(如误工费、陪护费和扶养费等)。对于第一次侵害损害的判断,依据行为者是否违反义务规范的保护目的范围。对于后续侵害损害的判断,依据其是否属于第一次侵害所设定的危险或其结果所创造出的危险的实现,以及其确定性和必要性。
四、填平原则在具体案件中的实施具有相对性
填平原则是实体法原则,在诉讼法中,其与证据密切相关。当事人对于损失是否已填平也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具有时间性和有限性。因此,在具体案件中,原告权利人的诉讼请求是否全部得到保护,仅意味着就该案件本身的证据和事实而言是否已经填平,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彻底的填平。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股权确认之诉的程序和要求
股权确认之诉的程序和要求。确认之诉涉及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涉及股东资格确认等问题可能引起股权变动。程序包括当事人起诉、原告举证、提交证据清单、立案审查、缴纳费用和开庭审理等步骤。
-
酒后驾车肇事的民事责任
酒后驾车肇事的民事责任问题。文章介绍了酒驾的法律禁止性规定和事故后的民事赔偿处理依据,包括受害人的赔偿内容、精神损害赔偿以及赔偿范围的具体内容。酒后驾车事故的精神损失费计算中,侵权人的过错是重要参考因素。
-
学校自残事件的法律责任问题
学校在学生自残事件中的法律责任问题。一般情况下,学校不承担学生自残行为的责任。对于学生在学校受到的人身损害,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同时,在上海,公平原则也被应用于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的情况。即使学校没有责任,在特定情况下,法院
-
动物伤人索赔的法律责任
动物伤人索赔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动物主人应对其饲养的动物造成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责任的情况也存在。动物主人需遵守规定并采取安全措施,否则需承担赔偿责任。动物伤人赔偿责任的认定需满足动物为饲养的、独立加
-
一、一般打架斗殴不到轻伤的处理方式
-
抚养权的告诉期限
-
工伤赔偿申请法律援助需要律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