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损害赔偿的填平原则是什么
时间:2025-01-28 浏览:10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将损害分为财产损和非财产损害或精神损害。依据我国的民事侵权赔偿理论,权利人损失多少,侵权人就赔偿多少。这种赔偿是以弥补权利人的损失为目的。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相关损害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事损害赔偿的填平原则
一、填平原则的定义
民事损害赔偿旨在弥补权利人的损失,因此也被称为补偿性赔偿。在赔偿原则方面,适用的是全部赔偿原则,即填平原则。填平原则要求将受害者的损失完全弥补,即侵权人应赔偿权利人的全部损失,以确保权利人在经济上不受损失。
二、填平原则的要件
(一) 损失的数额在填补之前是确定的;(二) 通过填补至填平,使权利人在经济上的损失消失。填平原则基于利益说,即差额论,即“被害人之总财产状况于有损害事故之发生与无损害事故下所之差额。损害=利益,衡量损害即利益时,以被害人之二财产状况为准而求其差额”。
三、医疗事故侵权纠纷中的填平原则
在处理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侵权案件时,人民法院根据已规定的赔偿项目确定赔偿金额,对于未规定但实际必须发生的今后或终身护理费用,参照相关法规和《民法通则》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判决。这些判决结果及其依据完全符合我国民事侵权理论中关于损害赔偿的“填平”原则,即全部赔偿原则。根据可预见性理论,过失侵权人对所有可预见的损害负责。日本学者认为,过失行为人可预见的损害可分为第一次侵害损害和后续损害。第一次侵害损害是指与“权利”侵害紧密相关的损害,如必须支付的医疗费用;后续损害是指第一次侵害成为原因,对同一受害者或第三者产生的权利侵害(如误工费、陪护费和扶养费等)。对于第一次侵害损害的判断,依据行为者是否违反义务规范的保护目的范围。对于后续侵害损害的判断,依据其是否属于第一次侵害所设定的危险或其结果所创造出的危险的实现,以及其确定性和必要性。
四、填平原则在具体案件中的实施具有相对性
填平原则是实体法原则,在诉讼法中,其与证据密切相关。当事人对于损失是否已填平也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具有时间性和有限性。因此,在具体案件中,原告权利人的诉讼请求是否全部得到保护,仅意味着就该案件本身的证据和事实而言是否已经填平,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彻底的填平。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如何确认干部身份
干部身份的确认问题。干部身份在中国仍然存在并涉及到职称认定、工龄审核等方面。干部身份的确认涉及不同情况,包括统招的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以及非统招类的毕业生等。要明确身份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例如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干部吸收和录用手续等。此外,买断工
-
协商解决
解决纠纷的四种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其中,协商和调解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而仲裁和诉讼则具有。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同时,提到了相关法律条款作为参考。
-
书记员的司法行政地位
书记员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行政地位和法律定位。书记员是人民法院的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法庭审理记录等审判辅助事务,其职责受到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担任书记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国籍、拥护宪法、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开除
-
法庭上的录音合法性问题
法庭录音的合法性问题,指出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法庭不公开录音,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案件不公开审理时录音不合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如哄闹、冲击法庭、侮辱司法工作人员等,并强调了对这些行为的处罚措施。
-
审监庭调解、和解工作经验总结
-
合同因不可抗力损失要求赔偿的法律问题
-
民事经济追溯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