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理案件时,法官的职责主要包括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而要准确适用法律,就需要客观或相对客观地认定案件的事实。而认定事实的依据就是证据。诉讼所涉及的事实是过去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法官不能事先介入或见证案件,更不能事后凭空推断。因此,法官必须依靠能够证明当时客观事实的各种证据,如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勘验笔录、鉴定结论和当事人的陈述等,来认定事实。
以民事审判为例,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主要由双方当事人提供。当事人根据规定的程序和方式,依法向法庭提供证据并进行质证。法官根据自己行使审判权的职能,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证据规则,进行法庭调查,发现、收集、审查和判断证据资料,以尽可能地查清客观事实,为适用法律和作出裁判做好准备。
从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到,法官查清案件事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听取当事人举证、质证和发现、收集、审查、判断证据资料的过程。证据决定事实,事实决定法律适用,法律适用决定裁判。因此,法官审理案件必须遵循“以证据为基础”的客观规律。证据及其相关制度对于认定案件事实乃至裁判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法官坚持“以证据为基础”的准则,并不意味着“没有证据就打不赢官司”。一般情况下,没有证据的确无法赢得官司。例如,某甲控告某乙归还借款,但某甲既没有人证,也没有书证作为证据。在这种情况下,法官不能支持某甲的请求,即使事实上某甲确实借给某乙了10万元。如果法官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可以判令某人承担某义务,将导致司法专横和腐败,使社会陷入混乱,甚至使国家丧失存在的基础。
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当事人没有证据也可能赢得官司。根据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只要原告是直接利害关系人,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法院就必须受理。对于一方当事人没有证据支持的事实,只要对方当事人认可,法院也可以支持。或者根据法律关于举证责任的分配,举证责任在对方当事人,只要对方当事人举证不能,法院也会给予支持。从本质上讲,法官认定这些案件事实时仍然坚持“以证据为基础”的准则,只不过证据是由对方当事人提供或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了举证不能的诉讼后果。
根据法律规定,刑事诉讼证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判决案件时要重视证据,重视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的供述而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的供述,但有确实充分的证据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股权转让纠纷中阴阳合同的认定。在股权转让过程中,股东应注意遵守公司法规定,股权转让涉及阴阳合同可能导致法律纠纷。阴阳合同旨在逃避税务,法院会根据双方行为、证据和真实意图认定。若存在阴阳合同,阳合同无效,以阴合同为准,签订阴阳合同可能构成合同欺诈并承担
平行式和附带式两种刑事民事诉讼模式。平行式模式强调民事诉讼独立性,将其与刑事诉讼完全分离;而附带式模式则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解决民事损失赔偿问题。其中法国式立法鼓励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提出民事赔偿救济,而德国的实际操作更接近于美国模式,被害人更倾向于在刑事
轻伤承认犯罪是否构成证据的问题。自供是证据之一,但不能仅凭自供认定被告人有罪。法律规定,判决必须依赖确实充分的证据,且需满足一定条件。自供需要与其他证据相结合,综合全案证据并排除合理怀疑后才能做出判决。
交通警察询问的重要性,指出在回答问题时需认真准确,特别是在面对模糊问题时需要引起注意。同时强调了现场勘察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如何审查认定书内容和请求法院进行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