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指出,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需要通过普选产生,没有普选就无法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因而无法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立即实行普选呢?这是许多人困惑的问题。韩大元告诉记者,一个国家制度的诞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然而,当时并不具备实行普选建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韩大元指出,当时所谓的“条件尚不具备”,主要有三个原因:大陆的军事行动尚未完全结束,土地改革尚未完成,人民群众尚未充分组织起来。直到1953年,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才具备。他表示:“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下简称选举法),3月4日,中央选举委员会发出了关于基层选举工作的指示,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普选。”
据资料显示,在这次普选前,进行了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得到了准确的全国人口总数:601912371人。在选举中,全国共选出5669144名基层人大代表,其中妇女占17.31%;选出全国人大代表1226人。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
韩大元总结说:“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由于当时没有条件实行,直到1954年宪法颁布实施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真正运作起来。”
按比例原则配置选举权制度,也与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密切相关。
韩大元表示,根据宪法规定,除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然而,为什么1953年的选举法规定了不完全平等的选举比例?在全国人大中,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8倍,也就是说,农村每一选民的实际选举权是城市每一选民选举权的八分之一。对省、市、县人大代表的选举,选举法也分别规定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人口比例。
宪法对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规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参与国家管理、实现民主治理的具体体现。宪法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同时,公民还有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并需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它义务。公民权利和义务是相互
选举法修正案的相关内容。该修正案旨在调整各级官员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减少官员代表数量,增加基层代表,特别是工人和农民的代表性。同时,乡镇人大代表名额上限也有所增加,以适应人口增长和民主进步的需求。
中国人大会议一项重要议程是修改“选举法”。在提交大会审议后,代表讨论修正案草案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天,但讨论中还是提出不少意见,因为这选举法规范的是人大代表的选举。实施细则算地方法规,只要地方人大常委展开立项论证、然后加以修改,就可通过实施。当然修改的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广西新闻网设在北京的2010年全国两会的访谈现场,我是主持人虹宁。现在来到我们访谈现场的是三位全国人大代表,他们分别是蒋向明代表、韦柳春代表、刘庆宁代表,欢迎三位做客我们的访谈现场,首先还是请各位跟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