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指出,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需要通过普选产生,没有普选就无法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因而无法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立即实行普选呢?这是许多人困惑的问题。韩大元告诉记者,一个国家制度的诞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然而,当时并不具备实行普选建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韩大元指出,当时所谓的“条件尚不具备”,主要有三个原因:大陆的军事行动尚未完全结束,土地改革尚未完成,人民群众尚未充分组织起来。直到1953年,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才具备。他表示:“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下简称选举法),3月4日,中央选举委员会发出了关于基层选举工作的指示,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普选。”
据资料显示,在这次普选前,进行了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得到了准确的全国人口总数:601912371人。在选举中,全国共选出5669144名基层人大代表,其中妇女占17.31%;选出全国人大代表1226人。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
韩大元总结说:“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由于当时没有条件实行,直到1954年宪法颁布实施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真正运作起来。”
按比例原则配置选举权制度,也与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密切相关。
韩大元表示,根据宪法规定,除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然而,为什么1953年的选举法规定了不完全平等的选举比例?在全国人大中,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8倍,也就是说,农村每一选民的实际选举权是城市每一选民选举权的八分之一。对省、市、县人大代表的选举,选举法也分别规定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人口比例。
选举法对公民选举权的规定。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所有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受民族、种族、性别等条件限制。选举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选民名单应在选举日前公布,如有异议可申诉至法院。代表候选人由各政党、团
确定选票有效性的规则。选票是否有效取决于填写是否符合选举法规定,如选票所选人数是否等于或少于应选人数。同时,选票填写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如符号和位置不符等将导致无效。在选举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了有效的投票人数和代表候选人当
中国法律上关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相关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除了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被选举权除了满足年龄条件,还需具备中国国籍并享有政治权利。这是一种广泛的政治权利。
村干部贿选的法律处罚和村干部选举的规定。对于贿选等不正当手段当选的村干部,当选无效,且会受到法律处罚。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村干部选举的规定,对村干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包括工作经验、思想政治素质、政策规章执行情况等,旨在确保村干部的合法性、公正性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