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破产法第三章的规定,破产管理人是指在破产宣告后,负责接管破产财产并进行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的专门机构。根据破产法第二十二条和二十三条的规定,破产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产生并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债权人会议可以对破产管理人进行监督,但如果对破产管理人有异议,债权人只能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更换,无权直接选任或解任破产管理人。
根据破产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破产管理人可以由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或者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担任。人民法院根据债务人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征询有关社会中介机构的意见后,指定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破产管理人。
根据法律规定,以下情况的人员不得担任破产管理人:
个人担任破产管理人的,应当参加执业责任保险。
破产法力求将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规定为相对中立的法定主体,以保护多方利益。破产管理人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并兼顾其他利益群体的权益。
然而,现行制度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法院在破产管理人的指定上拥有较大的权力,并过于原则化,给法院留下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同时给利害关系人对法院的监督造成困难。这可能导致法院偏袒与其关系较好的候选人,并阻碍有能力担任破产管理人的中介机构进入市场。
此外,破产管理人的报酬完全由法院决定,这使得破产管理人在处理破产事务时更倾向于支持法院的观点。这种制度设计下,法院与破产管理人之间的关系存在利益关系,导致破产管理人地位的中立性与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法院滥用权力。
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并保证破产管理人的专业性,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增加破产管理人市场的竞争性,避免资格垄断现象的发生,并确保破产管理人的专业性和中立性。
企业破产后拖欠工资的处理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企业破产后拖欠职工的工资具有优先受偿权,清偿顺序包括职工工资和相关费用、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等,破产财产不足时按比例分配。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职工平均工资计算。
企业更换法人后的债务承担问题。企业工商登记事项变更时,原公司的债权债务由变更后的公司承担。更换法人不影响公司贷款还款责任,债务的承担者是公司而非个人。在公司破产时,债务清偿顺序依照法律规定,优先清偿职工权益、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最后是普通破产债权。
破产整顿与和解制度的相关内容。企业申请破产后,可进行破产整顿以改善经营管理并恢复偿债能力,根据和解协议制定整顿计划和方案。和解制度旨在避免破产发生,给债务人重整事业的机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了整顿的程序、期限、和解协议的提出和法
小额债权人的特殊保护问题。我国新《破产法》允许增设小额债权组,规定较高的清偿比例和较短的清偿期间。不同国家对于小额债权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一些国家采取特殊处理,如一次性支付或提前清偿。我国应借鉴此做法,规定小额债权的提前清偿制度,以减少程序障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