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9年4月30日,除*ST本实B外,1624家境内上市公司均如期披露了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能够严格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按照证监会财务信息披露规范的要求披露年报。然而,在年报编制过程中,监管部门也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
在年报编制过程中,监管部门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为:
根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仅通过大股东代为偿债、债务豁免及直接捐赠资产而调控利润的上市公司达到14家,其中*ST公司九家,ST公司四家。此外,通过与控股股东进行非公允的关联交易来调控利润也是部分公司包装业绩的主要手段。为了解决通过权益性交易确认损益的问题,证监会于2008年底颁布了证监会公告[2008]48号,对涉及股东捐赠的权益性交易做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证监会公告[2008]48号,公司应充分关注控股股东、控股股东控制的其他关联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等向公司进行直接或间接捐赠行为的经济实质。如果交易的经济实质表明属于控股股东、控股股东控制的其他关联方或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向上市公司资本投入性质的,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该交易作为权益交易,形成的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例如,甲公司作为上市公司乙公司的控股股东,2008年初销售给乙公司一批产品。甲公司为此对应收债权计提了坏账准备。经过双方协议进行债务重组,甲公司将债权转换为对乙公司的投资,获得了股份。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该交易应被视为权益交易,形成的利得应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债务重组收益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要求记入“营业外收入”损益类科目,以避免上市公司进行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证监会公告[2008]48号对上市公司的债务豁免也做出了明确和限制性的规定,这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至关重要,有利于提高盈余信息披露的整体质量。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利用权益性交易确认损益的问题并不容易。因为涉及到利用权益性交易调控利润的公司大多是*ST类上市公司,这些公司不仅面临退市风险,而且涉及多方面利益。如果处理不当,个体风险很容易引发市场系统风险。为此,证监会出台了股东捐赠类权益性交易的监管政策,并对新旧衔接工作做出了妥善安排。根据年报披露情况来看,我们出台的监管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权益性交易确认损益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重整计划的法律特征,包括其效力、执行、监督、变更以及执行完毕等方面的内容。重整计划经法院批准后对所有债权和债务人具有约束力,由债务人执行并由管理人监督。关于重整计划的变更,我国尚未明确规定,而英美国家允许在实质性执行完毕前进行变更。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后
共益债务的法律规定和执行情况。共益债务是为破产债权人共同利益产生的债务。《破产法》未明确其规定。重整计划执行由债务人负责,监督期内的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需向管理人报告。重整计划对债务人和全体债权人均有约束力,执行完毕后债权人可按重整计划规定的条件行使权
公司重整制度,该制度适用于经营、财务困境或面临破产风险的公司。它是一套独立的法律制度,旨在弥补破产对社会利益造成的损害,并帮助公司重新振兴。文章介绍了公司重整制度的概述和特点,重整机构的产生与功能,以及重整的具体程序。重整机构包括重整人、重整监督人和
《公司法》第34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此外,股东有权查阅公司会计账簿,在被拒绝后可请求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此外,《公司法》第117条规定:公司应当定期向股东披露董事、监事、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