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正处于建设阶段,许多股权和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切实有效获取。因此,债务重组准则强调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以避免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根据中国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准则规定,只有当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然而,由于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真实计量,这极易影响企业资产和损益计算的可靠性。
新准则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并将“让步”视为债务重组的必要条件。准则要求采用现值计算来判断债权人是否做出了让步。然而,在修改条件的债务重组中,若选择延长偿债期限,就会使债务受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这可能导致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未来应付金额现值,或者小于未来应付金额现值。然而,准则未考虑这一因素,而是直接将将来应付金额与债务重组时的债务账面价值进行比较。此外,所得税的影响还会导致债权人承担本应由债务人承担的税负,从而产生一种税收转移效应。
在实际操作中,将债务重组分解为两项业务进行处理更加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相当于转让非现金资产,收回现金后再偿还债务。这部分收益应归属于经营性损益,只不过是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实现的。如果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由于企业所得税、分红的存在可能导致收益的流失。如果全部计入资本公积也不符合经济业务的特征。
但是新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列作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损失列作营业外支出。这样做不仅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谨慎性原则,还诱导了企业对债务重组收益的盲目、一次确认,留下了利润操纵的空间,加剧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新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归入到营业外收入,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并将公允价值引入到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业务中作为计量基础。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债务人的当期利润提高,债权人的当期利润降低。这不可避免地会有部分债权人与债务人合谋,将债权人的利润转移到债务人的账面上。这既减轻了债务人的债务压力,又可以减少债权人的税负。此外,企业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到当期损益后,会引起每股收益的增加,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公司破产时,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工人的工资和其他相关费用优先清偿的问题。破产企业的资产应首先用于支付工人的工资和安置问题,包括工资、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等。其他债务如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则按规定的清偿顺序支付。若破产财产不足,将按比例分配。这些
破产申请中的无效债务情况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可撤销行为的起算点、债务人财产无效的情况、财产的追回、出资义务、质物和留置物的追回、非债务人财产的返还以及运输中的标的物返还等内容。对于涉及恶意欺骗行为的无效债务,管理人有权追回相关财产,并采取措施保护债权
公司破产重整期间的诉讼程序及债务处理方式。在破产申请受理后,相关民事诉讼或仲裁程序中止,管理人接管财产后继续。起诉需向受理破产申请的法院提起。债务不会因破产而消失,需通过破产清算或重整过程偿还。这些规定旨在保护债权人权益,为企业破产重整提供法律支持。
企业合并的法律事务程序。公司合并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程序及相关法律资料准备。合并后企业应承继被合并企业的纳税义务和债务。特殊重组的吸收合并可限额弥补被合并企业的亏损,而一般重组则不能。企业应避免通过合并避税行为,遵守法律法规以确保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