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正处于建设阶段,许多股权和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切实有效获取。因此,债务重组准则强调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以避免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根据中国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准则规定,只有当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然而,由于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真实计量,这极易影响企业资产和损益计算的可靠性。
新准则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并将“让步”视为债务重组的必要条件。准则要求采用现值计算来判断债权人是否做出了让步。然而,在修改条件的债务重组中,若选择延长偿债期限,就会使债务受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这可能导致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未来应付金额现值,或者小于未来应付金额现值。然而,准则未考虑这一因素,而是直接将将来应付金额与债务重组时的债务账面价值进行比较。此外,所得税的影响还会导致债权人承担本应由债务人承担的税负,从而产生一种税收转移效应。
在实际操作中,将债务重组分解为两项业务进行处理更加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相当于转让非现金资产,收回现金后再偿还债务。这部分收益应归属于经营性损益,只不过是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实现的。如果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由于企业所得税、分红的存在可能导致收益的流失。如果全部计入资本公积也不符合经济业务的特征。
但是新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列作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损失列作营业外支出。这样做不仅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谨慎性原则,还诱导了企业对债务重组收益的盲目、一次确认,留下了利润操纵的空间,加剧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新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归入到营业外收入,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并将公允价值引入到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业务中作为计量基础。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债务人的当期利润提高,债权人的当期利润降低。这不可避免地会有部分债权人与债务人合谋,将债权人的利润转移到债务人的账面上。这既减轻了债务人的债务压力,又可以减少债权人的税负。此外,企业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到当期损益后,会引起每股收益的增加,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中国债务重组准则的问题,指出了新债务重组定义的不足点。其中,“财务困难”不能独立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因为对于续营价值小于清算价值的财务困难企业,应该进行破产清算。此外,对债权人让步的硬性规定存在问题,应该包括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的情况,无论
破产管理人在重整程序中的监督职责。破产管理人作为法定机关,负责管理和处置破产财产,需独立处理破产财产事务并接受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在破产宣告后,破产管理人需全面接管破产企业,包括财产、文件及营业活动等,若破产人未能全面移交,破产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
债务重组的程序及流程,包括提出重整申请、审查重整申请、指定管理人、通知债权人、债权申报和审查、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债务人自行管理财产和经营事物、提交重整计划草案等步骤。在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后,如果债务人成功执行并使公司恢复良好状态,重整程序会结束;如果无
我国《企业破产法》中关于破产债务人离开住所地的规定。债务人在破产申请过程中需遵守一系列义务,包括妥善保管财产、资料等,并不得擅自离开住所地。违反此规定者,法院可采取训诫、拘留和罚款等措施。